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是侦查人员有效开展侦查工作的重要方面。传统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侧重于犯罪过程和讯问过程两大阶段的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分析缺乏关注与分析。通过以445名在押的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犯罪后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主要有后悔、害怕、愧疚等19种心理感受。准确把握和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心理感受对于有效开展侦查和讯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森林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刑事案件侦查学角度,对森林刑事案件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的对抗行为、犯罪信息的存在方式与载体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刑事案件在侦查学意义方面的特点开展对森林刑事案件的侦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侦查环节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固定犯罪证据、促进侦查活动规范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职务犯罪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经验的积累和成熟,应将该制度在适用范围上扩展至普通刑事犯罪,在适用对象上扩大至关键证人、被害人,以切实解决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和犯罪嫌疑人翻供等问题,满足人们在法治现代化背景下对诉讼程序正义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仅针对犯罪嫌疑人逃避罪责翻供的行为从对策上加以探讨。1、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翻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犯罪嫌疑人的某种不良心理,如侥幸、畏惧、存有误解、抗拒等等,因此,解决翻供的关键必须首先判明属哪种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促使这些不良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1)对那些主观恶性不深、文化层次不高、初次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原认罪态度较好或翻供信心不坚定的犯罪嫌疑人,其侥幸心理和畏罪心态使其想推脱罪责,避重就轻,但供述往往时供时翻,其翻供的…  相似文献   

5.
犯罪嫌疑人通常是指因涉嫌犯罪正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由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处于被追诉的地位 ,没有对等的诉讼主体 ,其权利极易受到来自侦查机关的侵害 ,因此 ,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最基本的人权和受到公正的待遇 ,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 ,在侦查阶段完善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 应确立科学规范的权利告知程序权利告知程序是谋求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 ,通过告知程序的执行 ,让犯罪嫌疑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进而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由此显示一个国家法律的民主、人权的…  相似文献   

6.
论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案件发案过程和嗣后的刑事诉讼中可能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亡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已经追究的 ,应当撤销案件 ,或者不起诉 ,或者终止审理 ,或者宣告无罪。这样可能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 ,在公安侦查机关立案阶段的问题。按照以上规定 ,犯罪嫌疑人死亡的不予立案 ,或经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应当撤销案件。刑事案件是复杂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能是在作案过程中死亡 ,也可能作案后畏罪自杀 ,也可能被其他人杀人灭口等等。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是不是真正的犯罪…  相似文献   

7.
侦查与口供     
口供在不同的诉讼模式、不同的诉讼阶段、犯罪嫌疑人是否出于自愿和不同的刑事案件中有不同的性质和地位;为了促使侦查机关尽可能合法地取得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我国的侦查程序需要从整体模式到具体制度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通常以拒供、谎供、翻供等方式来对抗对其罪行的侦查、讯问,侥幸、畏罪、矛盾、抗拒等心态是支撑上述诸种对抗方式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检察人员在初查、第一次讯问等关键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有意设定的心理限制,将带来对此类案件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是切实保证辩护权行使,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基本前提。但我国关于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程序的立法现状存在一定缺陷及其司法实践存在一定障碍,以致该程序运行严重受阻。因此,有必要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聘请律师的时间、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完善此程序,并构建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制、确立律师推荐机制,以促进此程序有序推行。  相似文献   

10.
纵向思维方式,是指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思考的方法,是一种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实施阶段前后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侦查人员把握侦查的主动权,增强侦查工作的效能。犯罪预备活动对侦查工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如果侦查人员善于运用纵向思维方式,在分析判断案情和查找案件线索、证据时,充分考虑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活动情况,将化弊为利、变害为益。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实施阶段后的行为对侦查工作的意义是:对犯罪后续行为的预测和推断是侦查人员采取相应侦查措施的依据;对犯罪后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是采取侦查策略的依据;研究犯罪后续行为有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继续实施犯罪,有助于有效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对特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一次讯问行为.基于指导办案实务的考虑,从理论上对第一次讯问行为进行总结和凝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侦查实务工作运行情况,应当基于查明犯罪和固定口供的双重行为导向,并结合排除可翻供因素以支持诉讼的行为导向进行探讨第一次讯问行为.侦查人员通过实施第一次讯问活动,一是要突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2.
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是侦查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中所反映的案件线索来寻找、获取口供之外的其他证据来完成对犯罪的证明过程,分为纯粹型和非纯粹型两种。基于程序的正当性要求、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以及防止刑讯逼供等现象的产生等原因,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尤其是纯粹型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在实践中,由于司法资源有限、刑事案件侦查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等原因,此种侦查模式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因此,可以对其确立一定的合法性标准,使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在合法的前提下发挥对案件侦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侦查活动。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时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我国刑事诉讼应重视本国国情,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在犯罪嫌疑人讯问程序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的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5.
自白任意性规则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只有基于被追诉人自由意志而作出的自白,才具有证据能力;缺乏任意性或具有非任意性怀疑的自白,不具可采性。以自白具有任意性作为取得证据能力的要件,现在已经为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所共认。我国应确立自白的任意性规则,以进一步实现我国诉讼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得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通过检察环节的收紧批准、决定逮捕防线、加强讯问监督和提高证据通过审查后的质量,可以有效防止审讯过程中的非法取证行为,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规范口供运用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才能正确地审查判断与认定口供。  相似文献   

18.
亲笔供词在司法实践中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运用,实际上它是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之一。它有别于犯罪嫌疑人的一般交代材料。它在刑事诉讼中有着证实犯罪、调整侦查策略、防止翻供等重大证据价值,需要进一步重视亲笔供词的理论研究以及亲笔供词的收集和固定。  相似文献   

19.
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具有真实性、自愿性.口供可划分为庭外供述和庭上供述,就审判阶段而言,庭外供述必须转化为庭上供述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共同犯罪中,同案被告人口供不能作为证人证言使用,即使同案被告人口供一致,仍需其他证据予以补强.  相似文献   

20.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