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炜 《新民周刊》2012,(2):84-84
我身边有两个阵营的朋友,一边是天天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总要去看中医调理一下的;另一边是天天跑步锻炼身体,经年累月也不会去医院。两边朋友相安无事,但只要一提中医,两边就掐起来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2.
宋明炜 《新民周刊》2012,(30):84-84
就这样,梭罗在我的描述中变成了一个钉子户。我暗自觉得,这样看梭罗,他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个人。远近来访的朋友都想去瓦尔登湖(Walden Pond),最多的时候,我一年会去七八趟瓦尔登湖,从绿叶刚抽芽的春日,到满天红叶的深秋,到白雪覆盖的冬季,我全都去过。照例先看仿造的梭罗小屋,在旅客纪念册上留下几句中文,与梭罗的铜像...  相似文献   

3.
一位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告诉我,他到保定参观直隶总督署旧址,一进大门,映人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竖起的木制戒石坊,正面是书法大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另一面则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朋友对我说,看了木制戒石坊上的“戒言”,他陡然想起了一句“头上三尺有神灵”的老话,心中充满了惶恐、敬...  相似文献   

4.
重访电影     
我趁疫情把世界的步伐调慢之后,做最多的一件事,是重访。我旧地重游的,是电影。而多么幸福的是,我遇上友人在做同一件事,叫自省。一位朋友的分享:第一次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他的反应不是惊奇,却是无比愤怒,抑压不了喷发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20年前,曹可凡第一次做明星访谈正遇上张国荣,让他对人物访谈产生了兴趣。10年前,张国荣离开,《可凡倾听》没能倾听到他,却在每一次遇到他的交集时,都有心留下了关于他的故事。倏忽十载过去,这些悉心收集的往事被剪辑成为50分钟长的《廿载往事·十年缅怀——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特别节目》。曹可凡说:"我和张国荣不算朋友,我也谈不上是荣迷,我们只是在茫茫人海中两次擦肩而过。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看这部片子,想传达的,是我对张国荣的怀念和尊重。"  相似文献   

6.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45):F0003-F0003
(2022年第44期)上周三,付费自习室的视频刚发布,我转发到朋友圈问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位朋友留言“我现在就在”。看一眼时间,晚上十点一刻。联想到近日“付费自习室下沉到县城”的新闻报道,心中不禁感慨,有梦想的人哪分什么城里城外。关于付费上自习室,很多人其实不以为然,觉得是小题大作,真有想学习的心,哪里都是一方净土。但是,环境真的很影响人的心态。我身边愿意为自习室付费的朋友,都有一些特别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12):11-11
@王菲古琴:刚才有陌生人敲门,在门外号称是市长。看他一个人背着个双肩包,还气喘吁吁的,我不信,他给我看了身份证,态度非常谦和说他要竞选州议员,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走时还发给我广告,连声道谢……然后又敲我邻居家门去了。在美国,市长就是一份工作,没有  相似文献   

8.
付佳  刘劲文 《新民周刊》2012,(25):93-93
现在不只是银行才卖短期理财产品,一些基金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短期理财产品的基金。朋友聚会上,小吴的情绪不是很高涨,他的朋友小张很奇怪,忙问小吴因为什么事不开心。原来,小吴一直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虽说这是个小公司,业务也不算太复杂,但每天还是会有几十万的资金走账,有时候也会有一笔一笔的闲钱。为了最大程度帮公  相似文献   

9.
孟晖 《新民周刊》2012,(48):86-86
怎样在既定题材中安插关于玻璃器的活泼情节,怎样尽可能生动地呈现玻璃的透明材质,以及怎样控制人与物透映在玻璃壁上的微妙视觉效果,竟成了画家之间比斗能力高下的具体项目。紫禁城出版社的朋友叮嘱我:"上博的《翰墨荟萃》展览一定得看!要花两天的时间仔细看!"确实,即使如今精彩展览应接不暇,但上海博物馆的这个"特展"绝对不可错过...  相似文献   

10.
曾剑 《新民周刊》2020,(17):85-89
深秋时节,沈城的天,已经很冷了,校花翻找我们御寒的衣服。她翻出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是正宗军品,一位部队朋友送我的。他酷爱钓鱼,希望我与他为伍,钓具都替我准备了。这件军大衣,是他为我晚上出钓时准备的,终因我不忍杀生,不愿害鱼性命,未与他同谋。那件崭新的军大衣,就一直没机会上身,闲置在家。  相似文献   

11.
饥饿游戏     
孟静 《新民周刊》2012,(24):81-81
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下一步想做什么。结果经常是导演其实没想做什么,是我想得太多。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  相似文献   

12.
姚谦 《新民周刊》2012,(2):82-82
他喜欢民间小品,这跟他喜欢隐居生活的性格相关。也因如此,他的人与生活就多了许多公众人物所少有的自在逸趣。三年前阿哲找我为他的书写序,当时认为找我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趁此机会我也该好好检讨一下恋物者的悲歌,当年开始收藏艺术时,他可是演艺圈唯一可以对话的朋友,虽然我们收藏的方向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13.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2,(11):76-76
疫情变本加厉地作怪,只得它家当相公。朋友的孩子三年前考进美院,“倒有一大半时间泡在家里,有能耐的同学已能接政府项目了,设计海报和文创。我那个傻瓜儿子却将日本画家视作偶像,还频频向日本杂志投稿,碰鼻头不知道转弯,你不在那个圈子,人家会带你玩吗。再过一年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他的造化了”  相似文献   

14.
安宁 《新民周刊》2022,(43):32-32
因有两笔业务到期,那天上午我去了两家银行。先到一家大银行。在拿号排队期间,我打开微信,正看到某群里一位朋友憋着一肚子气发牢骚。原来他家正在出售一套房子,和买家谈好后,中介引荐买家到某银行办贷款。该银行一位业务经理,三十出头,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说话态度却有点傲慢。他说,此业务必须到某偏僻一点的一个支行办理。但这套房子所在地附近就有该银行的支行,舍近求远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巴尔特死后     
巴尔特死后路易-让·卡尔韦著李槿山译死后的事情开始了。几十个人自称是巴尔特最好、最亲密的朋友。几十个人给他的兄弟萨尔泽多寄来了唁函。人数如此之多,不仅表明了这些朋友的自负——其中的一些人大概属于“讨厌的家伙”,而且也表明了他们共同的朋友巴尔特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16.
姚谦 《新民周刊》2022,(25):74-74
不久之前在一条视频中看到久居上海的艺术家郑在东,我与他并不相识,却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加上二十多年来陆续收藏了他的画作,对他,我总有一种同属相似之感。特别是对待记忆。我们有着同一时期的台北记忆,那是再也回不去的风景,即使走在同样的街道,从眼光扫过的景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中嗅到的气味,都不同了。我不擅长怀念,只是偶尔无意中被激起了,才不可收拾地开始。  相似文献   

17.
陆幸生 《新民周刊》2012,(26):88-88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彻底否定"文革",其组成部分的"知青运动",怎么可能还是单个的完整"篇章"。电视剧《知青》播放完毕,断断续续看了"若干";看网上知青朋友的相关博客,比看电视剧的时间累积,要多。先说这几句,是编剧在播放前预言:总会有人根本不看你的东西就跳出来评论。知青朋友的博客(不是全部),属"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  相似文献   

18.
老曹轶事     
无论近看远看,超薄型的朱惠民都瘦得像一张交通卡。我们是柳州路上同一栋楼的邻居,有一次我正和曹景行通着话,他一旁挤眉弄眼的,我问他,怎么啦,他说,你对曹景行说,黄山茶林场的“排骨”向他问好!我照说了,那一头不禁呵呵呵地笑了起来,改用上海话说,向“排骨”问好!当年我7队的,“排骨”10队的,后来一起在“五七连队”苦熬。  相似文献   

19.
1909年,纪德年满四十,他发表过几部文学创作,写过一些文艺评论文章,虽然得到少数文艺界朋友的赏识,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在广大读者中间还是陌生的。这一年,他和几个文友创办了一个文艺刊物,名叫“新法兰西评论”,这个刊物最早撰稿人的社会出身、教育和信仰各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是思想严肃、艺术认真。这个刊物和伴同产生的几个文艺和学术组织后来形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学的中心,而这个中心的核心人物,无疑是安德烈·纪德。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1989年春季开始跟汪熙先生读博士的。当时他给博士生开了一门课,叫"中美关系史",每次讲一个专题,然后布置我们看书,写读书报告。每次的读书报告他都会点评,从内容到文风都很在意。我那时喜欢给上海一家叫《书林》的杂志写文章,文风比较新潮,先生看了不以为然,认为读历史的人文风应该非常朴实,不要花里胡哨或故作高深。他特别强调史论必须得当,要分析到位,但也不能讲过头。此外,先生还与我们分享做读书卡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他多年摸索出来的,简便而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