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新民周刊》2012,(31):24-25
留学,从娃娃抓起。这个表述并不夸张。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2006学年,我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除了美国,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开始远渡重洋,出现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对...  相似文献   

2.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37):8-8
《全民教育恐慌》(2012年第36期)近年来,我在沪、浙、津、冀四地考察和研究基础教育,与教育高官、名校校长、实力家长有不少接触,读了贵刊上期关于"教育恐慌"的封面报道,写下一些亲身感受供参考。感慨一:"教育恐慌"源于人们对"教育万能"的迷信,包括迷信中心城区的基础教育(含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和高中),迷信以美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国同东南亚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和学界有不少人士颇为热衷于"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本文从近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新版威胁论的分析框架提出质疑:美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主要是由美国自身政策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外交上的战略选择引起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在于夸大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回避美国自身政策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忽视东南亚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黄祺 《新民周刊》2012,(36):24-29
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他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城市里的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这种恐慌从何而来?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相似文献   

5.
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提出了"发起东盟事业倡议"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准备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中国因素".美国"发起东盟事业倡议"是要巩固美国在东盟的存在,抵消中国的影响.在东盟的对外经贸关系中,美国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希望借助"发起东盟事业倡议",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经贸关系.新加坡是东盟国家和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目前美国还正在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情况的介绍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6.
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3,(4):46-50,74
话语分析为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分析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论工具.话语就是指谈论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话语分析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方法,它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以解构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逻辑结构为主要方法.对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分析表明,"中国威胁论"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而现实主义在逻辑推理上是存在严重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陈勇  张昆 《当代亚太》2012,(3):147-160
本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其中国报道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保持一致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二者的共同"折射"下,《时代》周刊所呈现的"中国镜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8.
"航行自由"本是国际海洋法的一项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航行自由"却成为美国精心包装下用以渲染南海地区"中国威胁"并借机在周边海域实施军事寻衅的政治话语,沦为美国借以防范中国海上力量崛起、实现海洋霸权护持的舆论工具。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的恶意炒作,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南海地区安全造成损害,由此凸显的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也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症结。在美国幕后台前都推动南海局势升温的过程中,中国在现实困境的倒逼下逐步形成了对"航行自由"话语较系统的认知理解,对从西方传来的"航行自由"话语经历了由谨慎怀疑到逐渐接纳的态度转变,在话语使用上也从被动反应开始向主动应对的姿态变化,体现出中国政府在话语表达上走向自信与成熟。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表面上是话语的比拼,其背后是海权和利益的角逐,中国应保持和加强与美国在各个层次上的战略对话以管控双方分歧,就"航行自由"话语拓展共识和寻求合作。中国或可考虑通过对"航行自由"话语内涵的再建构推动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并体现大国胸怀。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淮 《东南亚研究》2004,(5):48-52,57
"9·11"恐怖袭击的血腥和残暴改变了布什政府对安全威胁的认知,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存在,影响力大大增强.本文认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与军事部署的调整一方面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周边安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际侨民接触”战略及其对我国侨务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世界不少侨民大国对海外侨民的重视,美国政府也开始积极争取侨民,推出"国际侨民接触"战略,把居住在美国的外来移民和侨民纳入美国"巧实力"外交的总体布局中。本文分析了该战略的主要内容、出台目的和影响,本文认为该战略表面宣称是为了援助发展中国家,其实质是为了争夺国际影响力,以及通过侨民来改变其祖籍国。由于美国"国际侨民接触"战略刚刚实施,暂时还难以评估其影响,但其潜在影响力值得重视,应当进行跟踪研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该战略的实施也面临资金问题、美国国内政治问题、人力和机构组织能力问题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本文还就该战略对我国侨务工作的启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谢文泽 《美国研究》2016,(4):122-138,7,8
"两圈战略"是笔者从国家防卫和经济利益两个角度提出的考察美国国家防卫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研究框架,即美国通过加强"国家防卫安全圈",塑造"经济利益安全圈",达到重构和主导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国家防卫安全圈"主要由两洋防卫体系和拉美安全倡议区构成,"经济利益安全圈"力求涵盖太平洋、美洲地区和大西洋。美洲地区(南、北美洲)是"两圈战略"的"纵轴",拉美地区是这一纵轴的天然部分,美国利用自由贸易、单边市场开放、区域安全合作等措施已经将3/4的拉美国家拉入"两圈战略"。为了将其他1/4的拉美国家(古巴、厄瓜多尔和六个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或准成员国)也拉入"两圈战略",美国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投资和贸易协定"对南方共同市场营造了战略"包围"态势,与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宣布"门罗主义"时代终结,试图以"美洲主义"为口号开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三轮美拉整体合作。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将对美关系视为本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印度成为中美两国竞相争取的伙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亦借势发展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大国意象。中国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平衡对象,一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印度共同分担美国重新规制亚太的压力。当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持续施力的过程,美国、中国、印度三角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3.
教育民主德国实行免费教育。从1959年开始对所有儿童进行十年普及义务中等教育。民主德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45/50~1962/63学年——建立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学校(1958年进行综合技术训练,1959年把中学改造为十年制普通综合技术学  相似文献   

14.
杨江 《新民周刊》2012,(42):48-50
事发前,颜艳红给家长们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正面形象,家长们一直觉得她年轻、阳光,家长们接送孩子,她都是笑脸相迎,因此有一些家长甚至托关系把孩子送到她的班级。她在今年9月8日的微博中写道:"教师节你送花了吗?"教师节那天,真有家长送花了,颜艳红还对这位家长说,不用送花孩子一样会被照看好,家长好生感动。10月28日的最新消...  相似文献   

15.
金姬 《新民周刊》2012,(4):62-64
"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使得家长和学生们更多时候自觉自愿,甚至是抢着来受害,实际上他们是被绑架了。"春节前,在上海存在了18年的少儿英语星级考试被叫停了,负责这一考试的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通考办")也被撤销。这一举措可见主管部门为孩子们减负的良苦用心。可有些家长似乎并不领情,已经让孩子参加少儿英...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取向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在中国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但很少有人知道,典型的美国人的政治取向如何影响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及他们所偏好的美国对华政策.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一般都没有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带有政治取向性的、数量足够的、有细微差别的关于中国的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我们发现政治取向确实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较之自认为是自由派的人来说,那些自认为是"保守派"的人中有很多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对中国政府持更负面的看法,对中国人也表现出更多的偏见,而且主张更强硬的美国对华政策.就党派归属而言,与独立人士和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把中国看作是更大的威胁,鼓吹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但是党派归属对偏见的深浅程度没有影响.包含教育/收入、性别和年龄等变量的联立多元回归分析(simui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s)显示,尽管这些变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但比起政治取向来说,它们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17.
王睿恒 《美国研究》2020,34(1):44-65,M0004
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缔造者和苏联问题专家,曾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期间。但是,由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凯南眼中的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是一个"自大排外""自私冷酷"又"不讲原则"的古老民族。这种负面的中国印象直接影响了乔治·凯南对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定位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乔治·凯南的文化教育背景、好友小约翰·戴维斯的影响及其信奉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是影响他的中国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1,(1):1
近年来,学界对东亚秩序的研究兴趣迅速上升,因为它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东亚往何处去"的问题。孙学峰和黄宇兴的论文对东亚秩序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决定东亚秩序未来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秩序的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  相似文献   

20.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打破中美多年来的外交惯例,频频出台公然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的法案,有悖一个中国政策的动作不断,将"台湾牌"打至极限。特朗普政府"以台遏华"的战略企图十分明显,借此争取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制造麻烦。此举会形成强大的反噬力,不仅无法干扰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相反只会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两岸冲突,使台湾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两岸局势失控的双重风险。美国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既有悖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不符合打"台湾牌"初衷,也可能助力其他次级大国趁机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使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意图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