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东梁 《新民周刊》2023,(42):32-33
<正>在王汝刚看来,尽管面对着挑战与困难,但今天依旧是滑稽戏、独脚戏最好的时代,充满着机遇与希望。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曲艺艺术无疑是沪剧与滑稽戏。说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滑稽戏和独脚戏艺术,自然不能不提当今的领军人物王汝刚。  相似文献   

2.
传统相声的移植与改编等探索都在进行,但根本的一点不能忘:相声要走正道、出精品。相声,北方的曲艺艺术。虽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它已成为一张"僵粮票",然而在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是以吴方言为主的独脚戏、滑稽戏、说唱等独领风骚。想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率团来到上海滩"淘金",却因种种原因门庭冷落,此时,同在上海已嫁为人妇的"...  相似文献   

3.
阿晖 《新民周刊》2022,(8):66-69
在上海市民的眼中,作为上海地标再度翻新的上海体育馆,换了新衣,但依然是心中那个充满情怀与激情的“万体馆”。虎年新春伊始,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内,综合馆“万体汇”启动部分试运营,迎来了众多“以球会友”的申城市民。这座未来占地达到35.96公顷的新型城市体育公园,除了新规划建设的综合馆“万体汇”。  相似文献   

4.
应琛 《新民周刊》2022,(34):20-24
上海在公共空间领域留下来的市民文化遗产,还是相当有用的。它肯定不是城市更新的包,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城市发展的创新之源,这是确凿无疑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上海与俄罗斯的故事,必然写出比前代美好的篇章。一部上海话对白的电影《爱情神话》,带火了"巨富长"地带。从2022年元旦到春节假期,来此打卡摄影、留影的人一直不断。"小红书"里随便翻翻,就能见到不少此地影像。所谓"巨富长",亦即上海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一带。附近襄阳南路、新乐路口的东正教堂建筑,以及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街心的普希金铜像,是不少上海人比较熟悉的俄罗斯元素。而仔细点数,就会发现,上海的俄罗斯元素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6.
应琛 《新民周刊》2022,(26):8-15
“全域公园,无界融合”,这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晨雾消散,上海迎来新的一天。在大宁公园内,约一万平方米的荷花池边已经围着不少拍摄和观赏的游客。作为浦西市中心最大的绿肺,大宁公园自开园后就备受市民的青睐,是市民茶余饭后、节假日休闲的首选。随着人们对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的日益增长,摩天大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不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城市建在公园里”才是最“IN”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56-57
两馆的落成开放,无疑将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成为上海市民分享中外艺术家创作成果、提升文化素质的大课堂。大师们终于有了长期陈列的专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浦江两岸留下了大笔遗产,其中分量最重也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场馆,它们的开发利用,在房地产调控的形势下令外界猜测颇多,其实上海市政府早有预案。世博会结束不久,关于中  相似文献   

8.
上海话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30):88-88
历史告诉我们,商末起,大量的商民移民朝鲜半岛,以后,中原每有战乱,就有潮水的北方流民涌入朝鲜,秦末、汉末、西晋末年、隋末、唐末……中华古音就这么在化外沉淀了下来,与沪语相视而笑。这年头总有人欠抽。近日,有个微博大户叫做"染香"的实实嘴贱,大概自恃"拥兵五十万",闲来便拿上海话作贱:"专家分析,上海方言沪语严重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9.
周洁 《新民周刊》2023,(40):26-29
<正>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养护是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关键环节。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在上海,市民对于推门见绿的感受更为深刻。2004年起,上海市绿化部门启动的“春景秋色”工程,大面积种植春天开花、秋天变色植物,形成“春有花成景、秋有色多彩”的景观,助力上海从“绿色上海”变为“彩色上海”,最终迈向“美丽上海”。  相似文献   

10.
旧书店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是与城市共生共存的胎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期待中,应该有它的位置。小朱书店的悲喜剧颇让市民怔忡:曾经在家门口的旧书店,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我问了一位经营旧书店的老板小伍,他也不能确定现在上海惨淡经营的旧书店还有多少?扳扳手指,靠近复旦大学的  相似文献   

11.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2):50-54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以来,上海市长宁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意愿,遵循民主、法治原则,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为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提及长宁,上海市民心里便会涌起一种亲切感。作为上海西部的中心城区,那里有上海动物园、西郊宾馆、虹桥机场、古北新城、...  相似文献   

12.
阿布 《新民周刊》2022,(29):78-78
上海“解封”后,上博的首次国际展,不仅在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市民心理的一种抚慰与慰藉。人类优秀文化将继续在上海这座城市交流、融合。入夏后,气温居高不下,谁还没有个海岛度假梦呢。而在上海博物馆,海岛的凉意以艺术展的方式抵达——“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正式在上博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3.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8):24-27
上海人提起桑塔纳备感自豪,它就像上海的"外滩",在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正在展示一种自信与担当。而今的桑塔纳对于上海而言,已不是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融进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了现代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2,(21):30-33
疫情之下,食品类社区团购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消费的主导形式。封控在家的市民们发现,以往可能只有在线下门店才能购买到的新鲜的“老字号”食品,也能成团配送到小区里来了。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杏花楼的青团、松月楼的面点、新雅的半成品菜肴……团购起来甚至比平时去门店排队还方便。  相似文献   

16.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34):62-65
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总在博物馆、美术馆与剧场、图书馆之间显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无论是博物馆里丰富、浩瀚的历史珍存藏品,让人们直观且动情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璀璨多姿,恢宏浩渺,抑或是各大美术馆中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古今中外,远至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近到现当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在上海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观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进行一次既可远及古代,又能穿越未来的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17.
应琛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3,(39):60-61
<正>市民艺术夜校越来越火了!这是很多上海市民的深切感受。今年春季班招生时,38万人涌入争抢6000多个名额,秋季班名额扩容到1万名左右,却吸引了几乎翻番的市民前来报名。据说,这次秋季班有12门课名额都在1分钟内被抢光。赶紧来看看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是哪些课程。  相似文献   

18.
周洁 《新民周刊》2022,(26):26-27
走进世博文化公园,游客能感受到其作为多种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有传承,也有创新。6月20日,闭园近三个月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再次向市民开放。恢复开园首日,大清早就有不少预约入园的市民在门口等待,期待着这次久违的重逢。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是去年年底新开的市内公园,开放没多久,就成为了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相似文献   

19.
夏维勇 《当代亚太》2005,35(12):45-51
在越南战争期间出现的反战运动"越平联"是战后日本市民运动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形态.在总结了日本战后和平运动的经验教训后,"越平联"的活动家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在市民理论基础之上的反战运动才能满足"和平"目标与实现和平的手段之间的内在统一."越平联"运动对市民个人责任和"市民的不服从"的强调为其参加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挑战既成体制,反思自己的"驯化"传统,并发展出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应琛 《新民周刊》2012,(20):46-47
我建"西辛庄市"就是圆了农民的"城市梦",农民想当市民,想享受城市的生活啊!在民生医院他的办公室内,李连成脱掉拖鞋,盘坐在沙发上。每当说得兴起时,李连成总会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配合着身体的动作,比划着手势。他还会不时问一下记者,是否听懂了他带着浓重濮阳口音的普通话。采访中,李连成声音震屋、态度诚恳,努力地解释着他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