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琦 《理论月刊》2010,(4):87-89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基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不同于一般营利性组织的物流管理体系,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后,基于我国已出台的相关预案和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救灾实践,分析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当前运作模式,指出了该管理体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旨在改进该体系运作实效的关键任务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应急管理是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当前,我们要不断加快实现应急管理在整体规划方面、协同联动方面以及系统保障方面的新发展,不断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21世纪各级政府的必修课,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正逐渐驶上快车道,并筑起“钢筋结构”,有效应对新世纪公共安全面临的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出台的主要应急管理政策和法律可以看到,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上沿着"从主要依靠政策进行救援体制和机制建设,到全面重视‘一案三制’的体系建设;从重视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到强调领导干部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的路径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应继续充分发挥政策的灵活性及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法制的强制性及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依据和保障作用,以加强"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安机关在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仅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首先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应急管理机制”三个概念出发,总结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其次,本文提出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定位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突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最后,本文呼吁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保障公安机关应急管理机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从属于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而且都具有社会控制的本质,这决定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理论上具有协调的必然性,在建设和运行中具有对接的必要性。实现对接的路径包括:从应急管理的层面提升治安防控的层级,以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以治安防控平台充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欣华 《中国减灾》2006,(8):10-13
突发事件,往往会于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以人们意想不到方式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除了传统的灾害外,新发灾害种类明显增多,发生频率有所提高。而且,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极易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或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乃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应急管理,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现代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务院7月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后,国务院下发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文件,是落实《总体预案》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而地方政府也结合了地方特色构建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安国利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21世纪各级政府的必修课,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正逐渐驶上快车道,并筑起“钢筋结构”,有效应对新世纪公共安全面临的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北京市公共安全情况整体平稳,但各种风险交织并存,形势复杂严峻,必须客观分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李斌 《人民论坛》2020,(16):82-83
应急法治建设重在提升政府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权益。我们不仅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还要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法治建设。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法治建设,应当坚持"一体化"思维,合理调整突发事件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打通各环节和要素之间联系和转化的障碍,有效提升政府应急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敲响了疫情防控的警钟,让我们认识到加快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立法建设的必要性。健全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必须有法律支撑,法律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法制建设,才能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保障,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顺畅的应急物资保障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健全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国家储备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着眼"十四五"期间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聚力推进。一是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应急物流主管或牵头部门,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调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需求对接更新、军民融合保障、社会力量动员及补偿、常态化演练及考核评估等机制。  相似文献   

12.
祝明 《中国减灾》2006,(3):14-17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质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讯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当下,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存在应急信息共享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决策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需要从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统筹加快国家应急信息化建设、创新应急物资保障的“数字孪生”智能场景入手,提升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申霞 《人民论坛》2020,(4):64-6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实现了四大转变:应急管理理念更加注重生命至上原则,主体由政府管控转为多元共治,方法由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模式由分类管理转为统筹协调,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协同合作,强化舆情监测,加强科技应急平台建设,发展高科技应急产业,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及管理水平,以最终达到"有急能应,少急呼应,无急可应"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台风、洪涝等灾害相继给山东带来重创。为了提升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山东省各地将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当地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并通过狠抓灾害信息员队伍充实、业务培训、规范管理、保障支撑等关键环节,稳定灾害信息员队伍,增强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逐步完善灾情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全省灾害应急能力和救助工作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可以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地方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地方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重要讲话的培训,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积极探索当前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多次公共卫生事件后,韩国形成以统筹协调、法律保障、预警应对、应急救治、信息管理、物资保障、宣教引导、国际合作等机制为主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在最大限度保障经济社会运转正常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有效应对了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为国际社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近两年,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严峻形势,适应减灾救灾工作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升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民政部认真总结经验,着力完善实战中发现的漏洞和不足,在救灾物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储备调度管理体系及机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以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以"抓粮源、保供应、稳粮价"为中心,认真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进一步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全市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五大体系。一是粮食保供体系。二是粮食市场体系。三是粮食储备体系。四是粮食物流与加工体系。五是粮食检测与执法保障体系。重点工作。一是加大粮食收购力度,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二是加强物流市场建设,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三是加快仓储设施改造,改善储粮安全环境。四是增加储备粮食规模,完善储备管理体系。五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应急加工能力。六是加强应急网络建设,实现城乡供应全覆盖。七是建立检测监管体系,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八是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维护流通正常秩序。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落实主体责任。三是明确部门职责。四是强化经营管理。五是加强督查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