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2月4日前后,一场学习宪法、普及宪法、崇尚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展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座谈会。张德江委员长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后,张德江委员长强调,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  相似文献   

2.
刘明超 《新东方》2004,(3):57-59
一、宪法渊源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作为宪法渊源中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宪法典往往是一个国家集中表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宪法典的修正案作为宪法典不可分割的补充规定,也是宪法规范的渊源之一。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具有宪法效力的宪法性法律是规定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形式载体。此外,由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主体依照宪法规定对宪法规范的内涵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些国家中,除了作为成文宪  相似文献   

3.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之际,经过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一幅长23.1米、高2.4米的刻有宪法全文约16500个字的大理石墙面,在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落成。墙面采用电脑刻字,字体为汉鼎简魏碑体,文字排版从右向左、由上而下分两部分,四周  相似文献   

5.
李适时 《中国人大》2012,(23):19-2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我们在聆听这一讲话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信心,深受振奋和鼓舞。下面,我结合立法工作,谈三点体会。第一,要有强大的自信。这些年来,我们学习宪法,  相似文献   

6.
孙重秀 《人民论坛》2010,(12):74-75
宪法的分类是宪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从宪法规范层面、规范宪法需要的环境基础和外在保障、宪法实践层面等角度,依据宪法规范与实际权力运作过程的契合程度,可以将规范宪法划分为强势宪法与弱势宪法。据此,我国仍属于弱势宪法,明确这一属性,对我国未来的宪政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23):24-25
12月4日,我们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深刻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12月3日,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  相似文献   

9.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21):2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便立即开启了贯彻全会精神的大幕。在10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在作草案说明时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为此,有必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宪法监督的主体机构、法律制度不健全,因此,要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应该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在人大之下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该机构拥有违宪审查权、宪法解释权、受理违宪诉讼权以及裁决国家机关的权限争议;完善宪法监督的法律制度,制定宪法修改法、宪法监督法、宪法解释法。此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现行宪法颁行26年来,尽管在规制改革发展的烈度与方向上作用不可抹煞,然而其在程序上的诸多缺位及操作性和张力的不足,使其在应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时遭遇困局。从宪法程序的价值属性而言,突破宪法困局的重要途径则在于宪法程序的建构与完善。为此,着眼于正当程序、修宪与选举程序等方面的完善,并进而推动宪法程序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完善,已成当务之急,亦是现行宪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祝捷 《人民政坛》2012,(11):12-14
行宪之难,非难在构建良好、完备的宪法制度,而在于培养人民的宪法精神。惟有公民树立起宪法精神,通过培育宪法文化,形成公民意识,构建宪法认同,体会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每个公民都是在"宪法地"生活着,人民方能在宪法的哺育下,享受由宪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3.
宪法作为法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雪丽 《前沿》2010,(8):105-107
法源指的应当是司法过程中,宪法作为法源指法官在民事、行政诉讼等案件的审判中援用宪法作为判决的依据,一般发生在宪法被司法运用的场景下。宪法作为法源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需要区分直接援引和间接性援引。主张宪法的间接性引用,万不得已才将宪法条文直接引用在判决部分。  相似文献   

14.
谢红星 《理论月刊》2009,(7):150-152
宪法进化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宪法发展形态.英国宪法发展的具体形态为宪法进化,这是因为:英国宪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是以进化形态生成的;英国宪法的基本体系是以进化形态形成的;英国宪法的效力是以进化形态成长的.英国宪法的进化具有连续性、自主性、持续性、模糊性等特征.在宪法异化泛滥、宪法正常发展遭扭曲的今天,英国宪法的进化型发展形态是世界宪法史上难得一见的景观,它对我国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警察执法,作为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实现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若以美国宪法审视警察执法,警察能否依宪执法,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无论是警察权存在的宪法基础、警察执法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宪法渊源以及警察执法的宪法价值,在规范与事实范畴或观念与制度范畴方面都清晰和富有逻辑。在一个民主法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现代国家及复杂的社会,警察执法的文明、规范和有效,关乎平等与正义、自由与秩序价值的法治实现,与是否认真对待其宪法基础有着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17.
论宪法至上     
宪法至上是指一国宪法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根本法、是理性和正义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精神是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实现宪法至上就要强化宪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健全宪法审判制度、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加强宪法宣传、强化民众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8.
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传统的宪法概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又没有形成新的主流学说。学者们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对宪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形成了争论。宪法概念反映了宪法的本质属性,应当形成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普适性的宪法概念,也正是这个标准使得传统宪法三要素受到质疑。当然,宪法概念的得出绝非轻而易举,需要学者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部宪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实施宪法的行为和违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强制执行的活动。我国的宪法监督,是建立在人民主权、法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宪法监督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着宪法权威的发挥和宪法的顺利实施,所以,应当在理论研究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杨维汉 《浙江人大》2014,(11):17-18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现行宪法自颁布至今已逾30年。3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法制保证。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