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花爨弄"及其意义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花爨弄"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关于"五花爨弄",近世学者研究已多而分歧亦多,至今仍然悬而未决.本文考订认为"五花爨弄"即南诏、大理之高级迎宾馆--五花楼内所表演的一种爨系乐舞,渊源于爨氏统治时期的"乐人幻戏"."五花爨弄"于北宋末传入内地后,不啻巨大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且直接丰富了中国汉语言的表达.由此揭示,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文化影响是相互的,虽不排除内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0,(5):F0003-F0003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即由艺人隐身于台下手托并操控木偶于台上演出的表演形式。公仔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之一,因其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海南公仔戏2008年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3.
乐曲声时而悠扬绵长,时而又铿锵有力,歌舞者随之轻吟,随之曼舞,很快便乐舞交融,令台下的观众为之倾情,为之陶醉……这就是青铜鎏金八人乐舞扣饰向我们展现的内容:八位艺人分为上、下两层演出;上层四人头戴冠冕,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下层四人很明显是伴奏的乐  相似文献   

4.
腾冲皮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古称"影戏",是中原民间古老的一种造型戏曲艺术.各地对其称谓不一,北京称"老虎影",四川称"灯影戏",广东、湖南称"影戏",东北称"老耷影",山西称"纸窗皮影",云南称"皮人戏" (保山等地俗称"靠子戏")等等.  相似文献   

5.
赵狄娜 《小康》2023,(19):72-74
<正>想要让皮影这项民间传统艺术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继承好传统。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也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相似文献   

6.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  相似文献   

7.
王印英 《求索》2012,(11):254-255,235
别于民乐和俗乐礼拜式音乐的西方古典乐派,其创作基于欧洲主流文化,植根于西方文艺传统。中国古代乐舞集东方乐诗、民舞于一体,在击拍中叙事,在雅颂中抒情。欧洲古典乐派与中国古代乐舞虽源出异域,但多有同质性律动。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看,两者萌发均着宗教之胞衣;从艺术发展史脉看,崇善颂圣是恒长之主题。  相似文献   

8.
刘叙武 《求索》2013,(6):127-129
全本戏、全本戏删节本、折子戏、折子戏连缀本是明清传奇的四种演出本形式,其中,全本戏非常罕见,折子戏是主要演出形式。传奇冗长局懈难以全本搬演:艺人将其删节以适应演出需要:折子戏从全本戏中独立出来,自成片段,尽显艺人表演技艺;折子戏连缀本兼有全本戏和折子戏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两者的缺点。但改变了原作者的立意。考察明清传奇的舞台演出本形式,有助于认识传奇创作、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今天舞台演出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11年底,徐州市现存古代桥梁建筑仅有燕桥、白家桥、普济桥、济众桥、建圯桥等5座和荆山桥(残存)。这些古代桥梁既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科学与艺术并存的杰作,也是徐州作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之地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进一步加强古桥保护工作,徐州市政协建议:一是明确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1,(6)
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吴桥镇的和谐与进步,村民聚众赌博斗殴、邻里矛盾纠纷等与几年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当"草根艺人"开始播撒文化的种子,中国的乡村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一身汉服出场亮相后,姜启富并没有刻意搞笑,但举手投足间却全是戏,"防电诈"的严肃话题,在他的表演中竟能转化成独特的亲民题材。  相似文献   

12.
当前治安史研究侧重设在城市的国家治安主体而忽视历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根据国家治安主体和社会治安主体的二分法,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秦汉魏晋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南北朝隋唐国家治安主体衰落;宋元明清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其演变呈现三个趋势:从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向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转变;从利用国家资源为主向利用社会资源为主转变;强制社会组织承担治安义务的程度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3.
王玮琦 《春秋》2013,(4):38-41
吕剧自雏形初现到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剧种发源于东营市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一带,从最初坐腔形式的"唱扬琴"、"化妆扬琴",逐渐地吸收融合多种民间戏曲中的艺术精华,沿革发展为舞台化妆演出,该戏曾有"琴戏"、"驴剧"等俗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吕剧"。20世纪50年代,吕剧在山东省内迅速发展,不少地市成立了吕剧专业剧团,在辽宁、黑龙江、江苏以及新疆等地也相继有吕剧专业表演团体成立。在几代吕  相似文献   

14.
吴钩 《同舟共进》2016,(4):20-24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戏"为样本,煞有介事地分析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不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今评剧舞台上,集表演、导演与教学于一身的老艺术家杨淑芳,虽年逾七旬,依然为艺术事业勤奋耕耘,并结下累累硕果,被誉为壮心不已的"老来红",赢得评剧界同仁的赞誉与敬重。初涉艺坛得滋育六十多年前,座落在天津北马路的华北戏院,经常上演评剧。许多当红评剧艺人都来此献艺。三层楼的坐席与包厢常常座无虚席,演出十分火  相似文献   

16.
宁津杂技     
《春秋》2021,(2)
正宁津地处鲁北,旧属古冀州,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杂技源于古代"角抵",冀州多有"角抵"。《史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据考证,"蚩尤戏"即为中国杂技之雏形,又称"角抵"。  相似文献   

17.
走进岑溪听原生态的牛娘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锐 《当代广西》2010,(20):57-57
提起岭南特色的本土戏曲艺术,除了粤剧之外,岑溪市的牛娘戏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地方特色剧种,许多人对牛娘戏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在岑溪,牛娘戏剧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独具韵味的民间大戏。它融戏曲音乐、唱腔艺术为一体,以唱吟为主,唱腔音乐简洁、柔美和动听,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男女同腔,  相似文献   

18.
梁父山考辨     
毛清均 《春秋》2014,(6):55-56
正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举行的盛大典礼。《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父、甫两字,古文字的字形相近。在古代汉语里,父与甫同,甫与父通,父、甫两字同音同义。所以,梁父山又写作梁甫山。以梁父山命名的《梁父吟》,亦作《梁甫吟》,是著名的乐府《楚调曲》名。由于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和文化名人的歌咏传唱,使梁  相似文献   

19.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