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定 《法学家》2006,(5):40-52
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罪"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用语.但"罪"的法律意义背后,有着很深的哲学意蕴.首先,"罪"与道德密切相关,在很多情况下,"罪"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其次,"罪"与宗教也有极深的渊源,在人类历史的一些重要进程中,宗教教义对于"罪"的内涵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罪"也意味着社会责任的背叛,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罪"都是在与群体、与他人的联系中得以确定的.所以,从"罪"的渊源上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对于法律、刑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伟民 《政府法制》2007,(21):18-19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社会立法的实质是实践"公正道德",它将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改造国家的道德准则、社会的价值观念,美国历史上的"进步运动"就是此中典范。  相似文献   

3.
张恒山 《法学家》2007,(1):108-115
凯尔森认为法律义务是因法律制裁而存在;法律义务就是应当不做作为法律制裁的条件的行为.这样,凯尔森所理解的"法律义务"仅有因畏惧制裁而服从的含义.但在自然法学看来,因畏惧制裁、避免受害而服从的"应当"只是一种明智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它不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从根源上说来自人们的良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同源,同样来自于人们的良知意识.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和"道德人"并重:行政监督中的人性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出发,分析了单纯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局限性,指出了公务人员可以经历从"社会的公仆"到"社会的主人"再到"社会的公仆"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文章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并行不悖是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效能有效发挥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同样的法律对于道德也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通过立法,可以对道德的最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赋予法律强制力,还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本文结合"拒绝签字致孕妇死亡"这一案例再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婷婷 《法学论坛》2016,(1):133-143
在疑难案件中,法律与道德的巨大冲突很容易掩盖科技的"除魅"特性.科技不仅革新了法律纠纷的产生和鉴定方式,还重塑了传统道德的取舍范围.而道德则依赖人生与社会认同的优势,又为科技发展和制定法设定了伦理准则."宜兴胚胎案"的两种裁判就证明,在制定法缺失的情况下,科技与道德将以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分别作用于法律解释,并在相互制约中影响司法裁判.然而,受国家法治意愿的影响,法官只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科技与道德的引导,并最终将裁判结果限缩于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7.
尽管"排除合理怀疑"规则在英美刑事法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但是这条规则本身却存在着学理上的"难于理解"和实务中的"难于把握"两个根本问题.对此英美学者有一种解释,认为英美实务对这条规则中的中心词"怀疑"(doubt)的语义理解存在方向性错误.历史上"怀疑"原初的裁判功能指向神学和道德,而非科学与理性.现代英美刑事审判为"怀疑"的语义安插了太多的事实发现功能,这是导致"两难"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解释的启示是,欲正确认识和发挥刑事证明标准的认知作用,需要明确其中的信仰和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8.
陈聪 《行政与法》2008,(9):98-101
部分城市颁布的在"地铁、旅游区、繁华街区"禁止乞讨的地方性法规引发了学界和媒体关于"乞讨权"是否成立以及"禁乞令"是否合理的争论.本文对学界关于"乞讨权"争论之主要焦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在区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生存乞讨和职业乞讨的前提下,从社会分工、社会契约和无知之幕三个角度论证了"乞讨权"作为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基础,并对"乞讨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曾经引起热议的"教授换妻案"为切入点,从对聚众淫乱罪的存废之争的探讨中,揭示其背后刑法与道德风俗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期明确个人权利保障与刑法保障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界限,尝试从源头上以犯罪的本质、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谦抑性原理为视角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两家在处理社会关系上的核心思想,两者都是不同于一己私爱的普遍之爱。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体论根据和道德行为的动机上却很不相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儒家的"仁爱"道德实践性优于墨家的"兼爱"。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存在的客观性及特有的社会作用,确证了它具有不同于其它道德形式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从社会基本领域划分的角度看,公共行政道德是"公域道德"而非"私域道德";(2)从道德类型划分的角度看,公共行政道德属于"义务型道德"而非"功利型道德";(3)从道德践履的途径上看,公共行政道德是"责任道德"而非"权利道德"。  相似文献   

12.
"德主刑辅"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的主流,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思想中的正统地位是分不来的,最终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德主刑辅"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事惩罚为辅,使德与刑互相协调,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3.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哈特"法律规则说"的提出是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等人分析实证主义传统,坚持法律与道德两分的"分离命题".他也受到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将日常语言哲学引入法学领域,并且吸收哲学中的解释学方法.至此为"法律规则说"的建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该学说的哲学立场对于研究哈特法律思想以及挖掘学说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因此主要探析其理论建构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能从这一思想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无疑是指法治市场经济,法治市场经济的建立离不开道德的维持。因此,"好的市场经济"需要"好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和平崛起"是新近提出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崭新理论.它表现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性深思.这一理论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提炼,又是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9.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范意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海良 《法学杂志》2006,27(4):141-14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我国宪法上的确立并非仅出于功利主义考虑,而更在于申明了宪法之为宪法的规范意涵.一方面,它在确立公民权利正当性来源的同时,明确了我国宪法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不仅深化了权利理念,为完善公民权利的救济与保障提供了宪法支持,而且设定了国家权力的最高道德,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塑造需要借助道德调控的力量.道德调控既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和谐心态的重要保障.确立道德调控的目标体系、运用多种道德调控手段、构建良性的道德保障体系、加强道德调控的法律规约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的重要策略.尤其在社会公德方面,把"道德的应当"转化为"道德的必需",以强化民众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增强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培育和塑造美好和谐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