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泽保 《行政论坛》2004,25(2):10-12
政府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管理、集权和人治。近代社会是公共行政的起点,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主要体现为“守夜人”的角色。到十九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使“行政国家”出现,公共行政学也随之产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学,使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以后政府治理的基本范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行政改革,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出现了公共管理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即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式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和解除管制政府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共行政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政府行政的基本趋势是形成一种治理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即政府、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协同承担公共事务。作为传统统治型公共行政的替代物,治理型公共行政是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及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回应,又是政府管理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治理理论自上世纪末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它首先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起,并在英美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实践,在理论渊源上它以新自由主义为后盾。公共治理应该成为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一词的主要含义,而在自组织治理的基础上,政府必须介入到自组织治理中,并起到“元治理”作用,以防止治理失灵。公共治理与统治和新公共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还是新公共管理,政府的职、权、责一直都处于碎片化(fragmented)状态。传统官僚体制、部门利益之争以及新公共管理改革都是造成这种“碎片化”现象的重要根源,导致部门主义、各自为政、管理分割、服务裂解等弊端。“整体政府”正是针对政府管理模式中日益严重的“碎片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通过结构整合、流程再造、在线政府、责任制度、建立新的掌舵单元等手段,实现政府“碎片化”问题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治理过程是公共行政领域价值导向的转换过程,传统行政经过新公共管理运动到服务型政府的塑造,围绕着政府治理什么和政府如何治理而展开。政府治理是各种相关主体的互动过程,其工具的选择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与改革决策和制度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21,(4):50-57
随着中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扎根本土治理经验的公共行政概念、话语、理论正逐步生成,学科已逐渐超越知识"拿来主义"的阶段,在理论比较、对话的基础上,进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公共行政话语时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资源。本文以我国新时代政党与政府治理实践及制度安排为基础,从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治理等三个层面,讨论近年来公共行政实践所显示的重要特征,分析新时代公共行政立足的价值理念,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逻辑意涵,致力于提取、概括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我国行政改革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向是践行“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而进行政府改革和行政创新的必然产物。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治理变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运作方式和过程等方面对行政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它对西方行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行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模式来探析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对治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多元共治的简单表述。在确立了合作治理的基本方向之后,还必须关注如何促进合作和怎么合作的问题。从公共行政的本质出发,民主行政是承载公共利益、行动网络和公共精神的统一框架,因而治理的核心是民主治理;而民主治理的基本规范是协商民主,由此提出协商治理的模式;协商治理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优先性、保障性和提升作用,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将公共协商的制度建设纳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系当中,发展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管理的全新模式,治理对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行政提出了有力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行政中:处理好与政府之外的社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关系;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处理行政事务;在治理的自主运行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库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主阵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范式之争:新公共管理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5):38-42
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引领了一大波政府的改革活动,也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新公共管理"由此被许多学者看作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的范式,相反的意见亦多,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年多的范式之争。反思过去十多年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发展,从范式评判的标准出发,以范式问题、范式的理论支撑、实践中的范式检验、范式的时间检验和范式内部统一性等五个维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公共管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而非范式,并没有冲破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围。其依据是新公共管理忽视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支撑饱受质疑,其理论倡导缺乏适用性,其理论缺少内在统一性,以及"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共管理是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颇具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它虽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但还不能称之为“公共管理范式”。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的高度 ,批判性反思“公共管理范式” ,揭示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及其内涵 ,揭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内在联系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和运动。它为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标准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因此公共管理运动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和批判的缺陷:对人性的认识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过分崇拜以及不恰当的顾客比喻等。这些缺陷使得公共管理运动只能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视角,而不能成为其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包国宪  王学军 《公共管理学报》2012,(2):89-97,126,127
政府绩效管理兴起二十多年来,已由西方国家应对财政和信任危机、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拓展为各国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优势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其理论缺陷和实践中的困惑,特别是在公共价值方面的冲突使学术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实践案例考察,从制度变迁和公共行政学术史两个层面的质性研究,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体系框架。文章首先从"公共性"、"合作生产"和"可持续"三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政府绩效管理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价值对政府绩效合法性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其次,初步论证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的两个基本命题——政府绩效是一种社会建构、产出即绩效;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也只有根植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产生其可持续提升的需要,这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根本动力;而在政府绩效价值建构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政府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充分体现科学管理的价值。再次,从这两个基本命题出发,以价值管理和管理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模型,并对模型中政府绩效的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等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模型如何"落地"、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分析和研究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及其趋势至少主要表现在五个互相承续的方面。一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和政府再造实践上的并行所形成的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二是公共组织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共同凸显为公共管理两大支柱理论;三是政府治理模式与政治角色定位这两个层次问题的契合;四是管理学范式与政治学范式在分野基础之上的整合;五是紧贴政府问题的事实关注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推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其发展趋势正逐步趋向于:公共价值判断下的管理科学取向;公共治理框架内的组织理论创新;公共行政的宪法捍卫者前提下的公共行政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政与作为管理科学的公共行政双重身份的整合;公共行政研究者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公共管理或公共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国家或政府除了阶级统治职能外,另一个基本职能是公共事务管理或社会管理,即创造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活动所必须的条件。公共事务管理随政府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改变。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球压倒性多数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践,研究转轨时期政府公共管理的现实问题,使公共管理理论更好地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执行者角色。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公共行政能力,深化行政治理;把握规划修编机遇,树立统筹协调思维,加强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基层治理改革,实现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强化社区治理;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良机,利用现代科技,完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官僚行政的变革中,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两种理论分别从管理与治理两个方面对传统官僚行政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作出理论上的扬弃,从而导致管理主义与治理主义之争.其实管理与治理对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实现管理与治理的统一是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变革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化治理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作为对传统官僚制和市场化治理模式缺失的反思,以及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公共治理问题的探索,网络化治理主张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作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在制度化的治理结构中,为实现一定的公共价值而采取联合行动。当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表明,在准公共品的供给上,网络化治理在整合和利用资源,提高决策制定和执行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提高组织灵活性和回应性等方面,要比传统的官僚制度、市场化治理模式更为有效,并对传统官僚制的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网络化治理理论对推进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重构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结构,促进公共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的协同治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其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不仅有新公共管理所关注的如何从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等操作层面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民主主义的重构,涉及到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以新公共服务为代表的民主治理理论突破了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思维的窠臼,指出了一条通过政府与社会、公民关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的重构,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