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权力运行是司法功能实现的具体过程,它是整个司法工作的核心.理想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当是公正、独立和权威的,而我国当前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却存在着司法权力不独立、司法职权配置不合理以及司法权力运行行政化等问题,从而导致司法公信力不高,司法权威缺失.对此,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把握这一关键领域,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这三方面来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司法能力建设是核心内容。探讨司法能力建设应当尊重司法规律,在司法权所能涵盖的范围内进行;如果不考虑顶层设计的安排,司法能力供给不足与司法系统自身的管理以及法官的数量、素质等因素直接相关,因此,提升司法管理能力、司法技术能力和司法保障能力应当是司法能力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司法管辖与行政区划高度重叠的制度设计,已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举措。因此,探索设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打破传统的法院设置模式,跨行政区划设立人民法院,应当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对解决司法痼疾、净化司法环境、保障司法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法官应该能动司法,追求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以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实现司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能动司法有利于提升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度和实现法律价值。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在实践中,应推崇走下"神台"的法官——倡导亲民式审判;了解道德习惯——探寻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注重合理引导——恰当地行使释明权;打开判决过程中的"暗箱"——对判决理由据理说明,进而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司法能动性是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要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然后充分地总结以往的司法经验,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于个案当中,从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法律的滞后性、僵硬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必然性,社会矛盾凸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矛盾需要能动司法,司法公正的开展和实现需要法官的能动司法,司法效率的实现也需要法官能动司法,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能动司法必将成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一种司法理念,是我国司法要走的一条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开能够使以人民群众司法知情权、司法参与权、司法监督权、司法表达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得以充分实现,进而促进司法权行使的廉洁、公正、高效。  相似文献   

7.
司法是法治的关键环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司法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司法基本规律,坚持公正的基本价值追求,又要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权运行环境,强化法官与检察官的司法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度,积极推进智能司法和阳光司法,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的司法知情权呈现出了新的属性,导致公众司法知情权实现的过程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保障公众司法知情权的同时还要划清司法公开与国家秘密、隐私权、未成年人权利的界限,这是实现公众司法知情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肖凤鸣 《奋斗》2007,(6):47-47
多年来.人民法院在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落实司法为民要求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有少数法官不规范的司法行为、不严格的司法程序,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降低了司法权威的公信度。因而,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质量、弘扬司法正气、树立司法权威.以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崭新姿态全面发挥职能作用。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司法行政权是我国国家权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权力之一。司法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对司法权和司法行政权作出科学的界定及合理的配置 ,因此对司法行政权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 ,对司法行政权的合理配置提出可行性方案 ,是当前法律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结构分化不彻底以及司法权对其他权力主体存在严重的依附,导致了权力支配司法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现象。权力支配型司法所表现出的司法权碎片化和边缘化样态背离依法治国的精神。特别是以领导干预司法为突出特征的权力支配型司法严重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在权力与司法之间建立"防火墙",使领导不能干预司法;建立权力干预司法的追责机制,使领导不敢干预司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使领导不愿干预司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改革进行多年,但真正称得上司法体制改革的举措不多,这是因为,体制的改革不仅伤筋动骨,而且危及既有体制下受益者的利益,现行司法行政职权配置的体制既最具代表且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因此,分离既有司法与司法行政职权的配置对于司法体制改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个别司法腐败、执法不公现象滋生的深层诱因,是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上的缺陷,即司法权力地方化、司法机关部门化、司法管理行政化及司法干部通用化等。司法改革的重点应从司法体制入手,对法院进行全面改革,最终实现消除司法的地方割据,加强司法的中央集权;确保法院的宪法地位,发挥法院的宪法作用;打破管理的行政模式,确保法官的中心位置;保证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正确的利益机制;强化规范的整体监督,形成科学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完善党对司法的领导、尊重司法权力运行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信力是民众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信任及其大小,其在提升司法能力和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发挥司法功能、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严重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司法地位不独立、公众尚法理念不强、司法官素质良莠不齐等。立足于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应积极探寻以完善司法体制为核心的体系化改革措施,以期重拾我国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公众司法参与提供了制度空间、基本动因和技术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我们应对公众司法参与进行系统性的逻辑建构,包括司法基本信息的知情机制、司法运作过程的监督机制及司法运作结果选择的回应机制等,这将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司法机关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司法领域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分析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现象及原因,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模范法官陈燕萍同志在长期的基层司法审判实践的过程中,铸就了难能可贵的司法精神——公正司法,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廉洁司法,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民司法,情系百姓,热心恤民。陈燕萍同志的司法精神诠释了“公正、廉洁、为民”的社会主义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同时也指明了人民法官践行社会主义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党的政策主张制定的民事司法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党对某一时期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的基本判断.民事司法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干扰司法活动规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提高民事司法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并在运行中注重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徐霄飞 《前线》2012,(1):29-30
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当下,司法治理在积极运用司法权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司法治理来实现社会的良善治理,司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能动之间应如何定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