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队》2011,(2):55-55
一是注重领导督办。对重要的信访案件和复杂的信访问题,通过领导包案,加强督办。二是注重协调督办。加强与政府、人大、公、检、法、城建、林业、土地等信访职能部门的协调督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5,(21):46-46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土地征用、农民工工资、村务财务、涉诉涉法等问题引发的农村信访呈上升趋势。如何看待农村信访成因,有效化解农村信访矛盾,是当前改进农村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土地的征用不但数量剧增,而且基本上是规模征用。当前土地征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引发信访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贵州省对建立解决征地问题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在铁岭市信访局,有这样一位为人朴实、真心为民办实事的信访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诠释着为民务实的深刻内涵,他就是信访局接待一科科长常福锋。从事信访工作以来,常福锋同志坚持用真情服务群众,用真心解决信访问题,不辞辛苦地帮助农民工讨要工资,解决居民取暖问题、城镇拆迁问题、居民楼挡光补偿问题、居民用水用电问题、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农村山林土地纠纷问题……近3年来,他累  相似文献   

5.
信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玮 《求实》2005,(3):57-59
信访问题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信访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信访存在有其独特的制度基础、权力文化逻辑与社会功能。信访问题的根源在于法治不昌。要解决信访问题 ,就必须加强法治、转移现有信访制度的功能及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巩固基层涉纪信访"百日会战"成果,进一步引深纪检监察信访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抓信访、促稳定"活动,夏县纪检监察信访干部包案包事,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调查基层涉纪信访问题,对群众合理的诉求解决到位,努力把涉纪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上访群众稳定在基层。近期,县纪委安排信访干部解决了两起基层涉纪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访稳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基层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看,基层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问题、宅基地问题、农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涉法涉诉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企业改制重组、工资拖欠等待遇及权益问题等等,要将大量重点疑难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保持信访和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访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其实质和特点表现在社会系统、政府及其政策、领导干部及其体制、信访机制等多方面。信访问题的预警系统是治理信访问题的机制设置,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问题预警系统的设置要遵循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要建立与信访系统预警机制相适应的辅助预警机制来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解决中国特色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还要通过政府各部门、干部管理部门、工会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协同,才能共同构筑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9.
信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对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实现私权救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信访制度本身的缺陷,当前信访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成为阻碍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信访制度改革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对于信访及其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对信访功能的认识和定位问题。通过了解信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信访功能的嬗变,并对信访功能重新定位,从而完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党风政纪     
湖北整治教育乱收费76名校长被撤关注改革动态思考社会人生据《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报道,近期,遵义市在市辖的遵义、绥阳两县就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初步判断为轻微违纪的信访案件,展开了信访听证会的试点。今年6月27日,在遵义县三合镇里程村召开的信访听证会,以群众反映村支书罗某账目不清、侵占集体土地、虚报退耕还林面积等问题为实例进行听证。听证会首先由信访举报人提问,罗某逐一进行解答。然后,三合镇民政办负责人对村务公开作了政策说明,镇财政所负责人公布了里程村账务调查情况,镇土管部门出具了罗占用土地的审批手续……依照听证结…  相似文献   

11.
姜明安 《前线》2016,(7):40-44
本文研究供给侧改革与信访立法的关系,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供给侧改革对信访立法提出了什么样的需求,或者说供给侧改革导致了或将可能导致哪些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加强信访立法来进行规范,引发了或将可能引发哪些社会关系需要通过加强信访立法来进行调整。其二,信访立法作为对社会的一种制度供给,其本身应该进行怎样的结构性改革。文章根据我国信访制度供给侧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和弊端,以及当今中国社会现实对信访的需求,从扩大信访立法调整的范围、改革信访体制与确立信访制度的基本原则、重构信访机构与信访程序、改进信访监督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应通过立法推进信访制度的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南江县纪委、监察局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大胆探索,在抓基础、抓基层、抓预防、抓热点上下功夫,使信访问题办结率、信访案件结案率和按期、优质结案率均达到90%以上,使大批信访问题得以及时化解,信访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访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信访问题的预警系统是治理信访问题的机制设置,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问题预警系统的设置要遵循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要建立与信访系统预警机制相适应的辅助预警机制来配合。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要通过政府各部门、工会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协同,构筑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信访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新中国信访工作和信访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信访思想是我国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信访体系的构建影响深远。毛泽东的信访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信访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机组成部分,信访活动是促进党的目标实现的方法,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对待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5.
姜述弢  孙影娟 《世纪桥》2012,(3):52-53,92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与救济渠道不畅,农村利益主体与矛盾冲突多元化,信访工作效率较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重复信访事件频发,呈现出重复访、无序访、多人访、组织化访等特点,多数为土地访、环境访。信访制度应定位于利益表达渠道而非沦为依靠"批示"解决冲突的行政机制,应树立司法权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与维护农民利益诉求,加强心理疏导与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健全农村信访工作联合协调机制,及时处理信访事项,方能预防和减少重复信访。  相似文献   

16.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设计。信访作为公民权利救济的一条途径,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许多问题。理论与实践界一直对信访存在"废除论"、"强化论"、"弱化论"等观点。在我国信访作为一条权利救济途径,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认识到信访量大、面广、上行趋势明显、非正常信访问题突出等现象。必须逐步推进信访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信访的救济职能。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信访规范化是前提,制度化是保证,法制化是目标,三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7.
尚国桦 《先锋队》2010,(7):11-12
信访案件督办工作是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部门对转交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信访案件进行督促催办的行为。加强信访案件督办工作,对于推动查处信访案件、加快办案进度、提高办案质量、解决信访问题、发现经验做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潘健  朱华琪 《当代贵州》2005,(13):35-36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依托,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土地的征用不但数量剧增,而且基本上是规模征用。当前我省在土地征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引发信访集体访、越级访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于建立解决征地问题的长效机制,作如下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网上公布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 《意见》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缪传忠表示,信访部门将不再受理、交办、协调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而是引导相关信访群众到政法机关按程序反映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积极稳妥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当下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共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的利益矛盾和民生诉求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制进程中的信访立法滞后是涉诉信访产生的法制症结,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直接原因,民主、权利意识复归中民众质朴但缺乏法制观念的维权热情是涉诉信访产生的重要"推手"。破解当前我国涉诉信访问题的正确进路是正确定位涉诉信访的制度功能,加快推进我国信访立法的进程,不断完善涉诉信访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