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一部以宗家家族奋斗史为题材的韩剧《家门的荣光》大热荧幕,成为继《新娘十八岁》、《宗家女婿》、《Hello小姐》等收视冠军后又一宗家题材的热播剧。无疑,在当下的韩国影视圈中,宗家已成为最具收视号召力的字眼。借着这股影视剧热潮,曾一度没落残败的宗家文化开始回暖,也激起韩国社会对这一古老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发掘。  相似文献   

2.
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框架 ,贵州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之下 ,表现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和“丘陵稻作农耕”三种类型 ,其各个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文化标示自成一体。千百年来 ,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 ,也在不断发生更替或转型 ,它们共同丰富了贵州的农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依存并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人类历经数千年从原始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传统农耕文化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组织结构等基本条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把曾是农耕社会基本组成部分的传统农耕文化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开始缺失其固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蜕变为功能萎缩、形式缺损、位置边缘的“人类文化遗留物”,逐渐淡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舞台。  相似文献   

4.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近,党中央号召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为推进党风和廉政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提供了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化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必将使我国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  相似文献   

6.
农耕他者的制造--重新审视广东"疍民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家祥 《思想战线》2005,31(5):45-51
"疍民歧视"对于我们理解疍民和汉人社会具有双重的意义.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借助福柯的思想方法和人类学从边缘反观中心的研究角度,从追溯这个水上群体在3个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及相关话语的演变出发,可以重新解释"疍民歧视"的形成机制、性质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尤其是主流文化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语境下,"疍民"遭受了被边缘化的命运,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建构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社会收入分配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是人人都很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分配结构及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结构变化。 一、分配原则和社会分配结构 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从分配的性质和原则来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  相似文献   

8.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生发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制度。以家伦理为基点定义的个人,其身份具有等级性的制度化差异,个人责任(或义务)和荣誉观念仅限于在家(或家族)之内,个人的意义消解在家族里。己/人结构的社会格局,是家族伦理的外化推演。儒家反公共性的伦理本位,致使公共精神极度匮乏。它不是一套合理的公共哲学,难以培育出发达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9.
为克服土地资源的不足,三岩峡谷历史地形成了农业与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农牧并举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岩峡谷内部的社会及文化。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技术与文化成为当地的文化核心,而其他的文化要素都根源于三岩人使用土地的技术。由此导致三岩的二元结构并没有与社会的阶序化相结合,也没有形成人群之外的二元划分,而是始终依附于特定生态与自然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血缘群体。  相似文献   

10.
试论贵州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嵘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05-109
历史上贵州各民族创造了多种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贵州的传统农耕文化因其诸多可持续发展因素而能够传承至今。时至今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贵州农耕文化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重建,将为贵州农耕文化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异常激烈,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发展迅猛,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伴随着农村多种经济成份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地区发展的差异,使农民这一庞大的群体开始面临着分化。按照职业流动变化划分,农民已初步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农民职工和管理者五个主要群体,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比如随着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乡村社会治理应融入更多优秀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中"自信、有序、淳朴"等文化内容融入乡村社会治理,以"自信"文化推动乡村自治、以"有序"文化推动乡村法治、以"淳朴"文化推进乡村德治。  相似文献   

13.
高荣政 《前沿》2007,(8):178-182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生活方式变化,客观要求强化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意识的现状与需要亟待关注的问题,要须臾不放松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和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同时也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劫掠方式本身又决定于生产方式”。农耕民族从事战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耕作区,或者进而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人数额,以便课征更多的赋役,因此,农耕民族一旦赢得战争,便立即着手恢复农业生产。然而,游牧民族射生饮血、逐水草而流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农业和农人的  相似文献   

15.
定型于农耕社会的华夏文明,其文化之根的信仰和伦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祭祀活动根源于、归结于、检验于社会生活,且以农耕时代人—人、人—天关系之体验为基础,带着虚神实祖的文化内核进入到文化这种群体免疫系统和身份认同系统。并通过循环机制促使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祭祀仪式的重复性则为文化意义的循环和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外力。  相似文献   

16.
刘福垣 《北京观察》2000,(10):40-42
国民经济是一个由诸多矛盾组成的矛盾系统,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也即两元结构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矛盾系统中的主要矛盾。何谓两元结构矛盾? 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即是两元结构的矛盾。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把国民经济分成再生产规律不同的两元,两元之间的交换关系是扭曲的。与两种生产方式对应的是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一个方面是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工商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城市和农村两种生活方式。目前,在城市工商业生产方式体系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或者说纳入现代企业化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关系总和中的劳动力,1998年刚刚超过50%,其中工业仅为23.5%,城市人口仅占30.4%,而农村人口占69.6%,尚有8.7亿之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49.8%,有3.5亿之多。现在我国耕地19.5亿亩,由2.4亿农户耕种,户均规模只有8亩多地,南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文化现象探析郭永红,吴建军身处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为当前经济文化现象的多彩多姿所吸引。经济文化现象,即文化思维、文化范式、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态向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渗透,已成为我国当前...  相似文献   

18.
身处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当前经济文化现象的多彩多姿所吸引。经济文化现象,即文化思维,文化范式、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态向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渗透,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倾向。随着十几年来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现代变迁表现出了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征。就教育而言,在现代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观出现较为明显的冲突。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负、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剧变、主体素质的差异,对教育价值观应在吸收、采纳传统教育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凭借主体的优良素质,以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为导向,在动态的平衡中实现驿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目标、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要素和生产组织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并且具有社会、经济、自然等三个维度上的功能。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应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与共赢为目标,以与社会亲和、经济亲密、环境亲善的产品为对象,以企业为主体,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实现人力资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之间的相互协调,在生产组织上实现柔性化、减物质化、人性化、本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