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在为遏制东方共产主义而超常发展"苏联学"之大势中,英美斯拉夫学界却和这一超级重点学科(苏联学)保持着明显距离:远不只是热衷于研究和出版被苏共排斥的俄侨文学、境外文学、持不同政见者文学,还同样直面苏联主流的作家作品和理论,并自主地编纂不同类型的俄罗斯文学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遵循斯拉夫学传统,既十分重视俄语的基础文献搜集和整理,又遵守欧洲既成的人文学术范式,从而不直接针对苏联官方话语、不依据"苏联学"范式,在话语层面能超越冷战意识形态。如此研究的魅力,是苏联对俄罗斯文学的僵化阐释所不能及的,因而反过来引领苏联末期以来的人文学术研究,为后苏联俄罗斯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正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正试图把东亚和欧洲地区推向新的冷战状态,这需要引起中国的重视。凌胜利从历史角度研究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所采取的"楔子战略"如何在避免两大国直接冲突的同时成功削弱了对方实力。作者认为,该战略的分而制胜特征对美国赢得冷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其如何限制了苏联势力范围在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扩张,同时分化和离间了苏联阵营内部的中苏关系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5月10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对美国扭曲二战胜利历史表示"非常愤怒"。声明说,在纪念二战胜利75周年之际,美国试图歪曲历史,否认俄罗斯为击败纳粹所作的突出贡献。俄罗斯的愤怒,源自美国白宫一篇极为过分的推文。今年是二战胜利75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投降的日子。美国白宫推特账号发推纪念胜利,闭口不谈苏联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苏联与以色列的关系 ,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东乃至全球国际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起初 ,苏联和美国一起为以色列接生 ,并力保它在哺乳期内不至于夭折 ,苏联对这个新生婴儿的呵护甚至超过美国。随后 ,出于各种原因苏以关系开始变冷乃至敌对 ,经历了一段近 30年的冰冻期。现在 ,冷战已成为历史 ,俄以关系已趋于正常 ,然而 ,我们现在回顾苏以关系史 ,对我们了解俄以关系乃至全球国际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吕鹏 《俄罗斯研究》2012,(1):154-176
一些学者认为"后共产主义"一词现今已经过时,理由是转型的成果在那些之前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已经定型。然而中国持续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转型却否定了"后共产主义终结"这一理论,因而即使是在抛弃苏联式社会主义体系的二十年之后,"后共产主义"仍不是一个多余的概念。相反,在东亚和东、中欧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过去,并将它作为一个实质性的解释变量,能显著地增进我们对转型国家多样化轨迹和形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短暂的“蜜月”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即开始了一段为时不长的“蜜月”时期。美国欲在短时期内将俄改造为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利用俄罗斯急欲转轨和稳定社会的心理,压俄在裁军等方面作重大让步,并干涉俄内政要俄经济改革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进行等。俄国急欲加入西方世界大家庭和谋求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转轨最大限度的支持。俄国利用15个前苏共和国中唯一大国地位和叶利钦是第一个与共产主义决裂的民选总统地位,争取美国承认俄罗斯是前苏战略核部队的唯一继承国,对所有前苏核武器的控制权,从西方获得比其他共和国多得多的援助,以及叶利钦在屡次政治危机陷入困境时得到西方的大力支持等。在这段时期内,美俄双方不再把彼此视作敌人;双方的导弹不再对准对方;逐步建起  相似文献   

9.
美国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根据自己对美苏核均势以及苏联对外扩张局势的判断,认为美国有必要调整军事战略,更加灵活地使用核武器来威慑和遏制苏联。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势的推动下,布热津斯基与国防部长布朗一起制定了阐述"抵消战略"的第59号总统令(PD-59)。该令得到卡特的批准。实际上第59号总统令正是对尼克松政府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NSDM242号文件)的继承和发展,在坚持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体现的"灵活和有选择"地使用核武器,并注意控制危机升级的基础上,第59号总统令进一步增加了美国核武器运用的灵活性、扩展了打击目标的范围、加强了军事计划的应变能力和持久力,以增强针对苏联威慑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为焦点,探讨这部以革命英雄典型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中与社会文化里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要处理的时段是从中共建国到文革结束。保尔·柯察金在小说中展现出苏联内战时期与敌人斗争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对党的忠贞,是斯大林时期的英雄榜样。这样的精神也正是这一形象能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戴超武 《美国研究》2006,20(2):60-82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肯尼迪-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言,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春夏,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对苏联战略及"完整而自由的欧洲"构想。美方要求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并试图利用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促使苏联从东欧撤军。两德统一进程开启后,美国设计了"二加四"谈判框架,使其与欧洲常规裁军谈判相配合,以此推动统一的快速实现,并使苏联尽快从民主德国撤军。最终,美国实现了使德国按西方方案统一的目标,同时又为北约东扩打下基础。两德统一的溢出效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在此期间美国放弃了"超越遏制"战略中把苏联引入国际体系的目标,转向管控其退出欧洲及解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所包含的很多沿线国家属于"后苏联空间"范围。而"后苏联空间"受到地区主导国俄罗斯的实力和战略意图变化及外部大国的影响,日益具备明显的弹性特征。当"后苏联空间"受到挤压或向外扩张时,经常会遭遇相应的反作用力。因此,这一战略地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内在结构不断变化、特别容易受到国际关系和地区局势的影响。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即为明证。当前,与"后苏联"空间相关的重大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向西开放的机遇和挑战、后苏联空间内的外部大国的介入及与地区大国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如何对接等。借助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经由部分重大问题的实证研究,设置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可深化对"后苏联空间"发展现状与演进方向的理解,进而将有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共建。  相似文献   

15.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7.
香港沦为殖民地后,美国在港活动愈趋频繁。时至美西战争前夕,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委任及其活动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援;在港英当局奥援下,美国方面对菲律宾香港委员会开展舆论、情报及司法等斗争,并思考战后如何利用华人开发菲岛;为策应香港部署,广州、上海、新加坡与马尼拉等地美国领事与香港展开合作,加速并吞菲律宾。上述行动构成美国在东南亚扩张的重要环节,香港成为美国在远东扩张之战略要点,是菲岛以外不见硝烟的"战场"。  相似文献   

18.
<正>一、苏联好、苏联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一路走来,历经友好与敌对交互更迭的若干历史阶段。让我们首先回溯一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大体上的关系走向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活动持续扩展。以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战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在此时,东南亚华人酝酿数年的华文高等教育学府——南洋大学——在新加坡成立。这使美国对中国借华文高等教育向东南亚扩张影响力的担忧进一步增强。由于亚洲特殊复杂的冷战形势,美国对南洋大学的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到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才最终明确了"推动华人学校逐渐融入所在国教育系统"这一优先政策目标。美国的政策和行动间接影响到了包括南洋大学在内,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北约扩张史     
非虫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4,(14):60-61
<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的军事组织。其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在苏联解体,与北约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以后,北约非但没有解体,还继续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