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法律信箱     
一般情况下,原告到法院立案,法院受理时,起诉人即原告应当预交诉讼费用,否则,法院可以不予受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但是,根据《民事诉讼收费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费用征收办法的意见》的有关规定,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和劳动报酬的案件,原告生  相似文献   

2.
《商务与法律》2006,(6):30-30
国务院2006年12月31日公布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该办法在降低诉讼费用交纳标准方面作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2)将财产案件收费比例的起点由现行的4%下调为2.5%;(1)取消其他诉讼费和执行实际支出费用,实行先执行、后收费;(3)将离婚案件涉及财产分割不另行收费的最高限额由财产总额不超过1万元调整为不超过20万元;(4)行政案件不论是否涉及财产一律按件收取案件受理费;(5)当事人申请撤诉、调解结案或者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6)对财产案件提起上诉的,按照不服一审判决部分的上诉请求数额交纳案件受理费。新办法确立了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违反该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对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和外国人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适用国民待遇原则和对等原则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司法公正、司法腐败、司法改革等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法院收费制度不改革,司法改革就难以达到“公正与效率”的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收费的合法性问题法院的收费有法律依据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收取诉讼费用的办法另行制定。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上述规定,制定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印发各级法院执行。简单一看,法院收费有法律依据。但仔细分析,法院收费…  相似文献   

4.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理民事和经济案件收取诉讼费用,其中包括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时,当事人交纳的案件受理费和财产案件当事人应当交纳的案件审理费,即通常所说的“其他诉讼费用”,如鉴定费、勘验费、诉讼资料副本制作费,以及证人的误工补贴和差旅费等.1989年6月,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中指出,“其他诉讼费用”也包括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诉讼费用(第四条).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部分“其他诉讼费用”如何理解,其界限  相似文献   

5.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同时不再适用。为了贯彻落实《办法》,规范诉讼费用的交纳和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条、第八十条、第一百七十八条、第一百九十条、第二百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诉讼费用的收费范围 第一条 当事人进行民事、经济、海事和行政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案件受理费。当事人依法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所需的费用。  相似文献   

7.
■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各级法院下发了《关于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通知》,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的收费衔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将于近期对《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进行修订,及时向全国法院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8.
解读一:降低诉讼收费标准,老百姓打官司“减负”《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出多项规定大大缓解一些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打不起官司”难题:将财产案件收费比例的起点由现行的4%下调为2.5%;将离婚案件涉及财产分割不另行收费的最高限额由财产总额不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在商得国家有关方面同意后规定,自1989年9月1日起,在当事人进行民事、经济、海事和行政诉讼中,按照新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和其它诉讼费用。 为什么要修订诉讼收费办法? 人民法院执行的原《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于1984年9月颁布试行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们几位老朋友在聊天时,谈到现在到法院打官司应先交纳诉讼费用问题,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很热烈,但谁都讲不出道道来。这是个涉及千家万户的事,大家都很关心,请就这个问题具体地介绍一下有关的规定。西安李天祥李天祥同志: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84年8月制定了《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按照这个《办法》的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和经济纠纷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下列诉讼费用:(一)案件受理费。离婚案件每件收10元至50元,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收费监督管理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人民法院诉讼收费的监督管理.防止和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2.
[文(令)号]法发〔2007〕30号[类别]程序法·综合[公布日期]2007·9·20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人民法院诉讼收费的监督管理,防止和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一条诉讼收费范围  相似文献   

13.
2007年4月1日起实施的《诉讼费交纳办法》对原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其中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诉讼费收取标准也做了较大调整,《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并没有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的诉讼费进行区分,而《诉讼费交纳办法》第16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那么,《诉讼费交纳办法》的这种区分究竟会给本身就不甚完善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 ,有的地方检察机关在受理当事人不服一审、二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申诉时 ,一些当事人不时提出“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再审案件 ,当事人一方是否要重新向法院交纳诉讼费用”的问题 ,并反映有人民法院向他们收取了再审的诉讼费用。据调查 ,确实有检察机关依法抗诉的再审案件 ,审判机关令一方当事人交纳案件受理费的事实 ,其依据是199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项“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未提出上诉 ,一审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的 ,当事人又提出申请再审 ,人民…  相似文献   

15.
撤诉案件中应按财产保全的实际金额或价额收取申请费编辑同志:《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点诉的案件,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其他诉讼费用按实际支出收取。那么,对撤诉案件已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应如何收取呢?收费办法未予明确。对此,实践中有...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是否有权制定《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提出此种质疑的焦点,认为收取诉讼费用的办法属于诉讼制度范畴,国务院依法无权制定。本文通过立法机关对诉讼制度及诉讼收费制度的原始理解及立法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从最初的诉讼收费办法考察:此前的诉讼收费办法不具有司法解释性质,诉讼收费办法应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将最高院几次出台的诉讼收费办法认定为司法解释,是诉讼收费办法被认定为是只能制定法律的诉讼制度的重要原因。诉讼费名称在我国起源于《民事诉讼法(试行)》,它由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17.
周晴 《法制与经济》2008,(15):77-78
国务院是否有权制定《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提出此种质疑的焦点,认为收取诉讼费用的办法属于诉讼制度范畴,国务院依法无权制定。本文通过立法机关对诉讼制度及诉讼收费制度的原始理解及立法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讼费规则制定权的再次旁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钢 《法学》2007,(3):3-5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以下简称《交纳办法》),并将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那么,这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业外人士”的普通民众除了“收费项目减少了”和“收费标准降低了”之外可能对于此事并无更多感触,但  相似文献   

19.
诉讼费用制度是现代各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我国将于2007年4月实行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和旧的诉讼收费规范相比较,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我国诉讼费用制度改革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已逾13年,其相关内容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问,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提案建议,深化诉讼收费制度改革,全面激活诉讼收费制度在保障诉权、引导程序、调节案件、构建诚信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助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