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法医日常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仅有严重而广泛的体表软组织损伤即导致死亡的案例。由于此类案例的死亡机制较为复杂,损伤引起的全身性并发症呈多样化,对这类死亡案件的死因鉴定常常困扰着基层法医。通过一例大面积体表软组织损伤死亡的案例,对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挤压综合症几种情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法医日常死因鉴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法医学上通常根据死因性质的不同及侦查、审判的需要,将死亡概括为暴力性死亡与非暴力性死亡两大类。法医在认定死亡类型时,必须详尽地占有客观材料,确保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法医工作者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对尸体的详细检验来确定死因、死亡方式、推断致伤物及死亡时间等问题,以及对案情性质、实施犯罪的基本情况作出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基本情况,推断出犯罪应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侦察方向、划定侦察范围为侦察破案服务。尤其是推断  相似文献   

4.
随着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飞越发展,其在法医病理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类技术能够解决损伤时间推断、个人识别、死因分析、致伤方式判断、识别身体异物等法医病理学常见问题,在以放射影像学为基础的虚拟解剖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的新型解剖技术将在尸体检验及死亡时间推断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应用前案。  相似文献   

5.
因自然人死亡而产生的财产和债权,可统称为"死因财产"。死因财产与遗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死因财产的权利主体可以分为程序意义上的权利人、实体意义上的权利人和实际权利人,三个层次的权利人范围依次缩小。死因财产的义务主体较为复杂,因死因财产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丧葬费、丧葬补助金、死亡赔偿金、抚恤金、特别补助金、特别慰问金、亲友慰问金等是典型的死因财产。司法实践中,对死因财产宜作如下类型化处理: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规定>实体意义上权利人的合意>执行遗嘱或参照遗嘱继承>参照法定继承。  相似文献   

6.
涉及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属于一级医疗事故,其技术鉴定能否做到公正的意义重大。对于这类鉴定的主要形式应是医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辅助形式是法医司法鉴定。为了确保鉴定结果更加公正.科学,应加大法医参与涉及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非正常死亡的判定在基层往往取决于法医对死亡原因和死亡性质的鉴定。法医对非正常死亡死者家属的解释非常必要,在解释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且解释的内容及方法也很重要,需关注一些细节,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8.
猝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也称急死 ,是由自然疾病所引起的死亡 ,一般不涉及法律问题 ,但常常被怀疑为他杀或自杀。对在不同情况下猝死的原因分析 ,客观公正地做出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9.
水中带电可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死亡,即水中电击死。因此对带电水域或者可能带电的水域中的尸体进行检验鉴定时必须查明是否为水中电击死、电击伤后溺死、溺死及其它原因死亡等问题。笔者将遇到的3个案例的死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损伤是法医学鉴定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法医损伤程度鉴定或死因鉴定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按照《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等对人体损伤是否构成重伤、轻伤、轻微伤或者是否损伤引起死亡等的鉴定。法医在病理工作中,经常遇到患有程度不同疾病的人,由于受到某种类型的损伤(指机械性)而死亡。死亡可能发生在损伤当时或伤后不久,也可能发生在伤后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故意伤害罪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法律性和直接性等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应查明被害人受侵害前的原始状况,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侵害行为的性质与程度和有无消极因素的介入,以科学认定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死刑是资格最老的刑罚之一,其历史至少和国家的历史一样漫长。死刑又是发育、成熟最早的刑罚,当其他刑罚还处于萌芽幼稚状态时,死刑即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死刑还是最早进入衰亡时期的刑罚之一,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死刑的生存便出现了危机。死刑存废之争已持续了二百多年,从我国刑法来看,死刑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死刑的适用还较为广泛。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死刑的设置与适用应极为慎重。对毒品犯罪的死刑使用应当予以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权成为当前人类文明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各国废除死刑最重要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在现阶段,我国虽然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控制和合理减少死刑的立法与司法,已是刑罚向人道化方向发展的共识与大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死刑政策进行反思,真正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现代死刑政策的科学理念,为我国死刑政策提供正确、理性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不应废除死刑,并从物质条件与人文背景来分析死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必然消亡,但是死刑废除的过程是一个死刑限制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的产物,是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在实践中,对于死刑的界定却存在着争议,并且请求国与被请求国也常常对是否需要判处死刑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都会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产生影响。另外,死刑不引渡原则是否构成了国际习惯法也没有定论。由于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会完全废除死刑,所以在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进行引渡合作时就有可能产生纠纷,为此,我国《引渡法》也应引入死刑不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死刑不引渡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引渡条约》作为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引渡条约,第一次包含了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条款。死刑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是指当被请求国有理由相信被引渡人在引渡后可能被请求国判处或执行死刑拒绝予以引渡的原则,此原则中引渡人可能被判处死刑,不仅包括已经被依法判处死刑的人,也包括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结构分析是正确理解和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基础。自97《刑法》颁行以来,对其第一百三十三条之所以争论不断,实践的复杂性和理论上对其主客观方面的认知不够明确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其从主客观构造体系、立法背景等诸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重新审判"发回"死刑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容易存在有罪推定的倾向、依据补强证据再次适用死刑的倾向和漠视侦控行为合法性的倾向。为此重审法院应杜绝片面依据侦控机关提供的不利于被告人的存疑补强证据,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的死刑案件,如果经过重审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一般也不宜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海德格尔将死亡定义为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列维纳斯将死亡界定为“可能性的不可能性”。海德格尔给“不可能性”以优先性,对他来说,作为此在的我们面对的死亡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说,海德格尔从死亡的角度观察生命。而列维纳斯则是将死亡与生命的观点一起考虑,因为他觉得只有生命才能为我们打开可能性;从生命的视角看,死亡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即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