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革命必须衔接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存在矛盾和冲突。毛泽东对"革命必须衔接理论"的选择,意味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这种结局,无论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还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3.
郝遥 《探索》2011,(1):180-18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是成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用以解决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我国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曾经存在。  相似文献   

4.
40年代末,毛泽东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他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以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中心的革命转变战略。1948年秋至1950年初,毛泽东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的目标、中心、指导方针、基本政策及步骤等问题。本文试对这一构想作简要的探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同志最擅长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建国之初,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思,尤其是关于新 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在五个方 面对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方略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首创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毛泽东同志及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以及中共七大党章、<共同纲领>等党和国家文献中都有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一直是一个概念明确、体系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政权形式和社会形态。对这个社会的性质、内涵以及如何构建,毛泽东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在理论上深化,在实践中探索。他最初设想,革命成功后先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然后进入社会主义。1952年底,实际形势的发展超过了毛泽东的预期设想,使他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和决策。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及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953年,毛泽东推动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相似文献   

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本文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实施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本文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实施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合作社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民主主义合作社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合作化思想中最具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之一。它是马列主义关于合作制的理论与根据地合作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探索毛泽东这一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建国后毛泽东合作化思想的演变源流,对今天如何引导农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初创阶段,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合作社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革命意识形态,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看法,剖析了"革命"的话语结构,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表达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3.
从 195 2年下半年开始 ,党和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充分发展的构想转而提出立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 ,从客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是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认识 ;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存在矛盾 ;四是存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条例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一直是我国思想界研究的热点.有人编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把它说成是毛泽东的.部分学人将其当作学术上的新发现和理论上的新观点加以宣传,欺骗了读者,毒化了学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毛泽东创造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性质根本不同和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目前思想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学术分野,已经转变成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一场斗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是国内某种政治力量用来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也是用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理论上不能成立,政治上极为有害.  相似文献   

16.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建国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方面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做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7.
刘振清 《求实》2006,2(2):17-2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这个理论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毛泽东为什么在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剖析。这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任晓伟先生认为外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毛泽东等提出利用外资只是一种策略;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毛泽东等对外资经济的考虑还不成熟,中共不可能给予外资经济一个明确的定位,很难说外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卢洁 《党的文献》2007,(1):52-56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的考察,表明新民主主义理论初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道路和途径,初步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并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最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与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基本吻合,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它并没有直接影响,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及新经济政策则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