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娟  王鹏 《前线》2022,(6):62-6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京津冀在数字经济生态、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存储处理、数据内容开发、数据加工挖掘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双轮助推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强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共建共享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2.
赵继敏 《前线》2023,(6):71-74
新时代以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水平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承接疏解、改革创新、经济动能培育和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副中心着力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三大战略机遇,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以及张家湾、台湖、宋庄等特色小镇集聚,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王铁铮  冯奎 《前线》2023,(1):67-69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共同提升,为京津冀发展数字消费、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底座。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京津冀数字消费对重点人群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制度供给有待完善、协同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三地深挖数字消费潜力,协同促进数字消费提质升级,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陆小成 《前线》2023,(3):68-7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指引。破解京津冀城市群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大、传统能源和产业转型滞后等难题,是当前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全面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通过加强绿色低碳规划引领,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构建低碳能源结构,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张慧姝 《前线》2020,(2):55-57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加深,人力与数字劳动力相结合的混合劳动力大量出现,京津冀支柱产业正在向知识型支柱产业转移。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中,将之确认为新增支柱产业,有利于提升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并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西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经济板块辐射。精准布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功能和经济板块,促进新增经济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三地的命运,正史无前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强调,京津冀“完全能够相互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随后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三地的代表委员纷纷围绕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相关话题占据主流媒体重要版面;3月下旬,中央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要文件,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确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宋迎昌 《前线》2021,(4):70-73
京津冀协同着力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缩小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总产值,谋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点关注区域重点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造健康京津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姚永玲 《前线》2022,(6):59-61
建设首都都市圈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核心任务。建设首都都市圈,可以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共同构建多中心复合型都市区,缩小地区差距,避免“三区四地”分割的客观制约,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为解决核心城市发展问题提供有效方案。以小空间谋大格局,打破现有行政界限构建京津冀协同大构架;以“三圈”推动“一圈”,产城融合渐进式推动京津冀协同;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建设开放式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相似文献   

9.
王伟 《前线》2020,(5):58-61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组织架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产业转移、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有效推动了协同发展进程,丰富了中国特色“协同发展论”的内涵。面对国家战略机遇窗口期、动能创新升级培育期、资源要素配置精修期等诸多挑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需要在规划同编、制度同建、治理同商、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市场同体、生活同享、创新同思、信息同联和生态同守等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优势、厚植区域创新动力内在性、链接集聚消化全球新资源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果,向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0.
曾劲 《前线》2023,(6):62-66
北京市国资委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引领市管企业践行首都国企使命担当,在产业结构优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改善、“两翼”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效,助力区域协同实现更高层次发展。未来,市国资委将切实增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把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市管企业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张杰 《前线》2022,(5):53-55
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做减法,天津、河北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做加法,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制造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三地经济实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比重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主导的区域性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相较于津冀两地,北京具备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基础,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将自身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从而积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晋陕京津冀各自的产业、资源以及区位的比较优势,探索晋陕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意在打造西安-太原-大同-京津冀沿线准S形经济带,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幅射的新的“发展极”,从而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晋陕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如何让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起来,让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融合对接起来,是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补齐河北短板、打造区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内生要求,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的关键。2021年11月4日,在国务院参事室指导下,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会同北京、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以及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市政府联合主办了“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参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探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可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显著成效印证了纵向“权威型”跨区域协同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基于“激励—结构—行动—反馈”框架的分析表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存在政治激励、中央统筹、运动治理和中央督查反馈等特征,并相应地存在动力差异、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以及逃避监督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治理机制,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应建立包容性的激励机制、多主体参与的跨域环境治理机构、可持续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和多元化监督途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诗洋  薄凡 《前线》2022,(3):57-60
北京“两区”建设250余项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序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北京经验,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信心。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新的壁垒,全球经济开放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的服贸会平台不仅向全球服务贸易企业敞开中国市场大门,更为未来全球服务贸易拓展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两区”“三平台”建设为契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石家庄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圈中唯一省会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国家级试点城市,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与京、津的历史联系,因此,遵循市场机制、融入服务理念,把石家庄定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次中心城市和服务型创新型城市是适宜的,据此,石家庄应以定位为坐标,以市场为突破口,以政策机制为导向,以服务型城市建设为基点,融入自然、友好、可持续理念,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幸福、美丽之城。  相似文献   

17.
产业对接转移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其核心命题是系统架构、优势再造、创新引领。基于产业发展新本质和创新活动的新趋势,结合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对接的现状,可以看出产业分工协作与产业转移具有新内涵、新判断、新路径和新动向。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是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的最主要目标之一,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经济再造,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世界级创新中心,打造新经济增长方式引领区。由此,建构适宜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形成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加速区域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转移对接。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前线》2023,(11):66-69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平台优势,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加速构建现代化航空城,在重点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紧抓大兴国际机场这个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赋予的极好机遇,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打造重点协作平台,发挥提升首都功能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平 《前线》2020,(1):59-6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