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政府的防治毒品政策大体可分为两大主轴。第一主轴是刑事司法,包含立法禁毒、执法及针对毒品相关罪行及吸毒者的判刑。第二主轴是社会政策,包括预防吸毒行为、识别吸毒者及提供戒毒复康服务。就吸食氯胺酮而言,香港青少年群体很大程度出现了帕克所述的"正常化"现象。同时,日常社交圈子中网络状的接触点大幅增加了非滥药群尝试氯胺酮的可能性。这种吸毒"正常化"对香港毒品防治政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的违法犯罪特别是女性陪吸行为已经出现。根据对南京强制戒毒所、江苏省女子劳教所18例滥用新型毒品年轻女性的访谈,"陪吸"人群构成以无业年轻女性吸毒者为主,也有少数学生、年轻上班族参与。陪吸行为可以从亚文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视角进行社会学阐释。这种行为是长期浸泡在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女性在认同新型毒品亚文化观念基础上,在缺乏社会规范控制的社会场域中,与客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  相似文献   

3.
滥用毒品,通常称为吸毒,是指非医疗、科研目的的吸食、注射受管制的麻醉药品、情神药品的行为。滥用毒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且给吸毒者本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在间接引用霍华德·贝克尔经典的越轨生涯模式的基础上,详细记录一个青年吸毒者的毒品吸食经历,并将其细分为吸毒前期、吸毒初期、吸毒中期与吸毒后期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差异性的吸毒成瘾因素。由此,将导致青年吸毒成瘾的因素视作一个阶段性、动态化的演变过程,从历史视角探究一个普通青年是在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下转变成为一个稳定且规律的吸毒者。  相似文献   

5.
"以贩养吸"是指吸毒者通过贩卖少量毒品获得利润作为其吸毒经济来源的毒品犯罪类型。贩卖毒品的核心是出卖。"以贩养吸"人员运输毒品的,不宜以贩卖毒品罪论处,但可能成立运输毒品罪或者非法持有毒品罪。从"以贩养吸"人员的住所、车辆等查获毒品,数量较大的,不宜以贩卖毒品罪论处,原则上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从"以贩养吸"人员身边或者其住处查获的毒品与贩卖的毒品数量之和明显少于其购买的毒品数量的,对去向不明的毒品,应当坚持"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不宜以贩卖毒品罪论处,但可以就其被查获的毒品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即便认同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所采取的事实推定方法,也应当严格限制适用范围,以免轻罪重判。  相似文献   

6.
毒品是人类社会公害,刑法打击毒品犯罪,追究对毒品的种、制、贩、持有、容留者刑事责任,对吸食毒品者治安罚款、拘留、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处罚。"刑不上吸毒者"导致毒瘤癌变,社会危害日甚。邓小平同志讲"严能治住"。对吸毒者运用社会手段、道德规范、行政处罚无效的现状,必须在刑法将"种、制、贩"是"供方入刑"的基础上,将"扎吸毒"的"需求、消费方"纳入刑法予以打击,解决"供、需"罪责同等,斩断毒品市场经济犯罪链条,重拾我国建国初期禁烟毒后享誉世界30年无毒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7.
吸毒者为了吸食、注射毒品而非法持有一定量的毒品,如果毒品数量达到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数量较大”的标准,应认定吸毒者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对于以贩养吸者而言,按照其具体触犯的毒品犯罪定罪处罚,其毒品数量按照有证据证明的具体毒品犯罪认定,对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的毒品犯罪,应按照非法持有毒品罪进行认定。对于吸毒者已经吸食、注射了的毒品不应再计算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数量之中,对于吸毒者多次持有的毒品数量不应累计计算为非法持有毒品罪中的毒品数量。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青少年吸毒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人数急剧增加、结伙吸食等。青少年吸毒的原因,除社会原因外,还有吸毒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吸毒给青少年身心及其家庭、社会均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全社会必须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毒。解决的办法是加强宣传教育,杜绝毒品来源,做好戒毒工作。  相似文献   

9.
吸毒人员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深入研究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戒除吸毒人员的毒瘾、减少吸毒人数,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吸毒人员尝试毒品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吸毒人员人格矫治对策包括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毒品违法犯罪最终都是围绕着毒品消费(吸毒)而展开的,吸毒既是毒品违法犯罪的一种,又是包括毒品违法犯罪在内的其他违法犯罪发展蔓延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的吸毒人员以无业的男性青少年为主,吸食毒品类型以传统毒品为主,但吸食新型毒品现象发展蔓延迅速;诱发吸毒原因十分复杂,有习惯因素,也有误信其助兴、减肥、提神、治病等功效的因素;预防和控制吸毒是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和打击管控力度及强化社区帮教、加大禁毒科技投入等多策并举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侵犯了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制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该罪在主观上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引诱、教唆、欺骗行为是为了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而仍然实施;而在客观方面具有行为的非法性、手段的多种多样与导致他人吸毒这一结果三个特征。它在犯罪形态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已达54万人,吸毒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且引发了卖淫、爱滋病感染、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解决毒品犯罪问题,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贩毒、吸毒仍屡禁不止,且越演越烈。作者认为,要解决毒品犯罪问题,除了继续加大对毒品的制、贩、运等毒品供应的打击力度外,还须正确认识毒品供应与毒品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大对非法毒品消费的打击力度,即将非法毒品消费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吸毒人群心理状况的研究是毒品和吸毒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此类研究基本均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量化研究,而从吸毒者角度讨论因使用毒品而带来的主观心理体验的研究则较为罕见。本研究基于标签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36位吸毒人员关于吸毒经历的主观心理体验。研究发现,吸毒者被标签化的过程普遍包含了隐瞒、被发现、被贴上标签以及标签的内化这几个阶段。而在这一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的是社会歧视与排斥。一些吸毒者选择接受这一事实,而另一些则表示了不满与反抗。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出发,吸毒者被标签化的经历也可总结为害怕歧视、感受歧视、面对歧视以及最后对歧视的或接受或反抗的心理过程。基于这一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应转变禁毒戒毒工作的犯罪学视角,并配合以禁毒教育内容与宣传策略的改变,从而修正社会大众对于毒品和吸毒者的刻板印象,并缓解吸毒者被标签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各国在戒毒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中,体现出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特点,彰显许多共性特征。首先,在戒毒目标定位上,随着对吸毒者的定位从"违法者"逐渐转变为"特殊病人",戒毒工作的立场也从强调惩罚的"道德模式"逐渐升级为着重治疗的"医疗模式"。其次,在戒毒方式选择上,戒毒工作具有惩戒与福利双重属性,强制性戒毒逐步淡出主要戒毒模式选择,以治疗社区和毒品法院为代表的开放式戒毒模式发展迅速,通过侪辈互助或司法监督的方式实施自愿戒毒,强调吸毒人员的再社会化。再次,在戒毒配套措施上,过去对吸毒者的定位忽略了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身份,剥夺了其应享有的社会政策中的公共救助权利。近年来,多国加大力度为吸毒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援助和社会服务,实现吸毒管制与权利保障的平衡。上述戒毒理念的转型之路体现出人们对吸毒行为认知的科学化,渗透着对戒毒工作执行状态的理性反思,其有益成分值得我国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毒品泛滥已成为许多国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全球鸦片产量达到5000吨,可卡因产量达到30.3万吨,全世界吸毒者约为2.18亿人,其中800万人吸食海洛因和其他鸦片剂、1330万人吸食可卡因、1.412亿人吸食大麻、2550万人服用幻觉剂、3020万人服用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全球每年的毒品交易  相似文献   

16.
毒品的特殊危害性和吸毒行为发生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应该把吸毒者视为受害者和病人,那种旨在通过对吸毒者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罚款、拘留或者刑罚惩罚来达到遏制吸毒人数增加、萎缩毒品供给市场的企图和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和得不偿失的。当前吸毒政策的调整方向,不是盲目照搬国外毒品合法化的做法,也不宜对大麻等软性毒品开禁,而是继续用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法替代罚款、拘留、强制隔离戒毒和刑罚,并且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该种治疗意义,扩大维持治疗方法的地域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吸毒"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现行刑法中所称的"吸食、注射毒品"的统称,近年来随着我国吸毒人数的快速增加,吸毒案件就成为治安案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案件,在吸毒案件的查处中,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吸毒行为的认定和调查取证.对吸毒案件的调查应形成以尿检结果为主、其他证据为辅的证据体系.  相似文献   

18.
毒品犯罪立法中的刑事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犯罪立法主要涉及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的设置,包括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目前争论最多的是"毒品合法化"问题与吸毒行为的性质认定."毒品合法化"的观点主要是在反思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禁毒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毒品合法化"观点既不科学,也行不通.而吸毒行为不宜作为犯罪处理,因为它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非犯罪化处理符合刑法谦抑原则和人权保障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曾经是举世公认的“无毒害国家” ,但近几年来吸毒、贩毒现象时有发生。在近几年来的禁毒实践中 ,我们分析众多吸毒者的心态 ,不难发现不少人对毒品持有好奇心 ,抱着“试一试”、“尝一尝”的心理而涉足其中 ,往往这一尝一试 ,使无数吸毒者一发不可收拾 ,导致“一日染毒、终生难戒” ,甚至干出“以贩养吸”等犯罪的勾当。因此 ,如何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 ,自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并检举揭发毒品犯罪活动 ,这是遏制毒品犯罪的治本大计。要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投资和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介 ,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一位女性吸毒者的吸毒经历进行了社会性别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加剧女性吸毒的风险,同时也恶化了女性吸毒者的社会处境,性别歧视不仅使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社会资源,同时让女性吸毒者更难以获得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而且容易面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在禁毒防艾的工作中,多一些社会性别视角,更多关注女性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