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让官员由"不愿为"到"主动为",让企业由"找政府"到"靠市场"针对从严治吏条件下出现的干部不作为倾向,区委、区政府一方面严厉惩治懒政、怠政行为,激励干部敢担当、敢作为;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六权治本"工作、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引导企业转变思路,遇到问题由"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目前,社会的总体评价是:官员由"不愿为""不敢为",变为"主动为""有作为";企业从"找政府""傍领导",转向"靠市场""强自我"。  相似文献   

2.
王国志  杨金坤 《创造》2015,(11):78-79
打电话给杨工:"你现在还记着笔记吗?" "记呀!工作中有什么事情,还是记下来比较方便些,好整理学习." "那你从进厂到现在,一共记了多少本笔记本?" "哎呀!这还真没数过." "好,那就给你一个任务,抽点时间数数,然后报个准确的数字给我……" 十几分钟后,电话响了,"25本!我全部刨出来认真数了一遍."  相似文献   

3.
<正>史书载,明太祖朱元璋启用官员,每任前总要告诫他们:"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这一"喻井观",折射的是当官从政要算好"井水"这一"得失帐"。那么,"井水""得失帐"给今日的党政干部有哪些启示呢?第一笔"井水账",自己的那口"井",既细水  相似文献   

4.
陈璇  文雅茜 《浙江人大》2012,(11):14-17
多个地方政府近年来陆续进行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实践,但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和受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局限,往往"昙花一现"。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该如何突围?近几个月,江苏省淮安市、徐州市贾汪区、安徽省庐江县等地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或在网络上公开"晾晒"官员家庭财产,引发公众关注。与此同时,一些曾经被认为是财产公示破冰或地方探索样本的试点地方,却因各种因素"人走政息"或"偃旗息鼓",让人神伤。从1987年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首次被提出,到现在各地政府不断探索和试验,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怎样慈爱?     
正谈到"慈爱"这两个字,立即让人联想到耐心抚育儿女的母亲,或是爱护后学的师长,所以有"寸草春晖""春风化雨"的比喻。佛门所说的"慈悲",又比"慈爱"有更高的境界。"慈"是给人欢喜快乐,"悲"是拔除烦恼痛苦。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就是"慈心"的典范。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世音菩萨,则是最具有"悲心"的代表。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爱心。因为人人都希望得到人家对我  相似文献   

6.
近日,人民论坛记者到黑龙江采访调研时,一位副区长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的区别在于:中央的官员是上面让做什么做什么,自主性比较小,而地方官员则是想干什么干什么,灵活性比较大。在这种大胆心态下,近年来,造就了诸多的政绩工程,产生了说不清的巨额地方债务,出现了不管中央的三令五申,我行我素,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官员连自己的年龄都可以肆意篡改、视若寻常,那么,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还有什么不可以肆意篡改或者造假呢?北京大学有个博士叫冯军旗,因博士论文《中县干部》而一夜成名。据说他的论文相当厉害。行家认为:从这里不仅可以读懂中国的官场,而且还可以读懂中国。论文中有不少"细节",涉及到官员的年龄问题,十分诡异。冯博士谈到,一次与某科级官员闲聊,问及年龄时该官员脱口而出:"你问的是我档案里的年龄,还是我实际的年龄?"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一件丑事情。若按  相似文献   

8.
秦俊勇  李鑫  陈峰 《小康》2004,(7):16-19
一场自上而下的官员"问责风暴"近期在成都刮起。从5月11日到16日短短5天里,成都市先后有15名科级官员被免职或停职,数名官员受到其他处分,据当地媒体报道,他们被处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工作"不在状态"。"你在状态吗?"在成都政界,这已成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记者借机也赶了趟热闹,在成都街头随机访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9,(6)
正众所周知,我社既有"东北银",又有"台湾银",还有北京人、河南人、"弗兰人""胡建人"……所以每次开会,画面就非常有趣,有一种人人都勤恳好学的感觉。而事实是,大家只是在屏息聆听,想要分辨对方到底在讲什么。每一个发言的人都十分自信:我讲的,就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说真的,你以为你说的是普通话,然而浓浓的家乡味,一直存在于你深深的喉咙里。  相似文献   

10.
妻子的绰号     
<正>你也许不会相信,我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三十多年了。至今,我一次都没有正儿八经叫过她的官名。日复一日,我对她的称呼都是"娃二头""黄傻儿""你娃二""你这妹崽"之类绰号。妻子对我的称呼总是心领神会。不论在家或出门在外,她总是笑吟吟地接纳,毫不理会"绰号"的意味。我和妻子是初中同学,又是一个生产队的。七十年代,我们还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只是相互间心底都有那么一点好感;初中还没毕业,我就应征入伍到西藏当兵去了,一去就是六年多。1976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也没有人撮合,好像早就有个约定似的,自然而然我和她就明确了那种关系。19了8年5月,我退伍返乡,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收起一黄布挎包换洗衣服,毅然嫁到我家。妻子在家是"幺女",小名"黄四妹",外人都这么叫。而我却昵称  相似文献   

11.
坐落在青岛东部城区的青岛市军休五中心,是一个有着1158名军休干部的"大家庭"。近年来,中心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让军休干部感受到尊崇、体味到情暖、触摸到幸福,打造出和谐军休家园。中心先后2次获得"全国军休系统先进单位",获得"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富有活力的服务队伍"让军队离退休干部这一社会特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0,(19)
正"转型""升级""创新",巩义人正努力做好三篇文章,既守住绿水青山,又培育金山银山,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5月7日,一场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揭开了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让这一神秘古国的所在地巩义登上热搜。一天后的5月8日",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新鲜出炉,河南郑州巩义市位列全国第51位,重回河南省首位,再一次让这座  相似文献   

13.
我幸福吗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12,(21):61-61
国庆长假期间,央视派出记者,随机采访各色人等,询问人家"你幸福吗"。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中规中距,仿佛官员回答公众;有的手足无措,最初反应都是不知从何说起;更多的人是陷入困惑,觉得幸福与否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最有趣的,莫过于一位一脸茫然的农民兄弟,说"我姓曾",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正过去到政府部门办事,不少市民都有"走弯路""跑断腿"的体验,还出现了诸如"你妈是你妈""本人还活着"的奇葩证明,这些公共服务流程阻塞的"病灶",大大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也桎梏了市场活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去年,党中央发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号召,当年5月,我区正式提出要推进"一事通办"改革,力争让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到"一扇窗"、只上"一张网"、最多"跑一次"就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小康》2013,(3):29-31
无论是范松青的"率先公开",还是陈建华、许勤等的"有要求就带头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还只停留在"谁想公开谁公开"的个人意愿层面,而公众更期待的是制度建设,让财产公开在反腐过程中发挥作用2013年春节前夕,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在广州"两会"上高调表态愿做"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第一人",并公开了自己的住房和车辆财产。此消息被传播后却旋即遭到质疑,一时间,关于"官员财产公布"的话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城     
《小康》2016,(26)
正永吉县就像那松江,S形环绕着吉林市,这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历史上它曾是四大朝贡基地之首,而今,关于这段往事,人们更多听闻的却是苏州与杭州一群人,围着一条大长桌,在撸着串。一个年轻男人说",我不能喝酒,正在封山育林呢。""你如果生了双胞胎,可以一个叫永远,一个叫吉祥。"一个永吉本土的朋友说",我们永吉,就是永远吉祥的意思。""你们万昌的大米专供他的双胞胎,估计他会很乐意给双胞胎取名永远和吉祥。"我加了一句。  相似文献   

17.
兄弟射雁     
《干部人事月报》2009,(20):75-75
从前,有两个猎人兄弟。一天,他们发现天空飞来了一只肥肥的大雁,这一定是顿美餐了。老大提弓准备射杀大雁,嘴中念念有词:“射下来,咱们煮了吃。” 老二用手一按老大,说:“不行,煮了不如蒸着吃。” 老大一听,放下弓,说道:“蒸着有什么好吃的,还是煮着吃吧。”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     
《当代广西》2014,(12):9-9
正官员每天忙得不行,我相信他们自己也很疲倦,一天到晚忙于公务。未来是否可以有制度的规范,实现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每天下午五点可以正常下班。通过制度建设把官员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在政府工作就要全天候待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正绪副教授表示,中国官员需要在制度上实现"权责明确"有了房子之后,你就不能随时想走就走了。你就会被冻住,固定在一个地方无法动弹。这对创新很不好。——年逾8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表示,自己现在仍是一名"租房客",从未考虑过购置房产,一直对那些花了大半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6)
正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秀"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秀"为展示,展示给别人看。既然是为给别人看,肯定想让人看到好的、不同凡响的东西。故"秀"有两种:一种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怕"养在深闺人不识",将确实好的、有意思的、有特色的东西展示、推介给人看;一种是本无那么好、本不值得看的东西(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为了使之"看上去很美"或为了让人相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4)
正"让你的心,在我的心上跳动。"跨19、20世纪爱尔兰诗人叶慈的这句诗,好吸引我!心的跳动如何产生?你走过、你伫足、你看到、你想到……是什么触动了你?"看",可以衍生各式的阅读。例如眼前的卡片、明信片、剧照、杯子、桌椅、黑板、老师、同学、窗外、云层……你看到、阅读到、感受到……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