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2.
要有点忧患意识李学乾推想起来,也许有了人类,忧患便与之俱生。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最早最完备的可能就是战国时代的孟轲。他一反常人追求富贵与享乐之念,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鲜明观点,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论述了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  相似文献   

3.
筱陈 《今日浙江》2008,(1):62-6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关于“生”与“死”,一人降临于这个世界,忧患就伴随思维而存在,幼者有幼者的担忧,老者有老者的忧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有忧,只是所忧所虑的问题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警世文字:“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段力透纸背的文字,动心怵目、催人深思:什么是“忧党之心”.为什么要“常怀忧党之心”。怎样“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籀读这段警世名言,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琢磨与思索聚焦于这三个顺次递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月科 《群众》2009,(12):18-19
《易经》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常怀忧患之心,才能永葆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心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鉴取国内国际治党治国的经验和教训.向全党提出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  相似文献   

6.
深化农村卫生工作改革──农村卫生工作忧患谈之三记者丘引于宗河司长谈完农村卫生工作的忧患之后,又充满信心地谈起了如何以优惠为动力,改变农村卫生状况的蓝图。于司长说,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是改变农村卫生状况的唯一出路。为此,卫生部在“九五”期间为...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的忧患──著名作家冯骥才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吴红婧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仅仅是将“老房子”拆掉,换之以高速公路、五星级饭店和高楼大厦这么简单吗?纵观中国大地,5000年文明孕育出一座座风貌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金萌 《时事报告》2007,(5):30-31
“晒工资”,有人晒出骄矜,有人晒出了悲凉;有人晒出了自得,有人晒出了忧患……其实质是“晒”出了人们对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关注,“晒”出了人们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企盼。  相似文献   

9.
陈朋 《长白学刊》2015,(1):48-52
实践表明,常怀忧患之心,常思发展之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当前,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这一时代命题,需要从三重维度来思考其"元问题":为什么要树立忧患意识?当前主要忧患什么?何以在忧患意识中提升执政能力?这是解读和阐释中国共产党树立忧患意识的基础议题。  相似文献   

10.
吕庆建 《前沿》2014,(15):75-76
易太极思维最充分地体现了易之道,可以说它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大法则,包含着对待和流转两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性”思维与“顺天应时”,“阴阳中和”思维与“阴阳调和”,“忧患”思维与“未病先防”,“取象比类”思维与“象义药食”等几个重要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运用易太极思维指导人类的养生实践活动,创新中医养生理念,以佑天下人之安康。  相似文献   

11.
中原铁路忧患录王文洪一、失律的心脏心脏,是推动全身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发动机一旦失律,人体机能便会陷入紊乱之中。郑州局打个喷嚏,全国铁路都感冒在广袤中原的黄河之滨,矗立着千古历史名城郑州。被誉为“中国铁路心脏”的郑州铁路局,近六千公里的营业里程贯穿河南...  相似文献   

12.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声,已铿锵可闻。在“入世”前后,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应抓好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应重点培育员工的“科技竞争意识”、“争创精品意识”和“忧患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已名存实亡,威权下移至诸侯国手中。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招揽人才。这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在思想界的代表都自由地抒发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最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可以说是各阶层各集团出于对国事民瘼的忧患之心,对天下疾痛提出的救治之方。  相似文献   

15.
1995年,绵阳在全国第三次卫生城市大检查中被评为全省倒数第一名。这个“倒数第一”对绵阳上下震动非常大,由此拉开了绵阳全面加强城市管理的序幕。特别是近几年来,绵阳城管秉承“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理念,牢固树立“忧患、开放、竞争、服务”意识,借势而为,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16.
涿鹿三祖     
涿鹿,像一位饱经历史忧患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人文始祖把中华民族由蛮荒指向文明的故事。踏上这块土地,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黄炎阪泉之战”、“黄蚩涿鹿之战”的悲壮、惨烈。唐代诗人胡曾有情描绘:“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传说在4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徒,最后定居在个河北一带的山湾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对自我生存环境日益忧患的时代。人类在赞叹着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因盲目追求发展经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是日益声势浩大的国际性环保运动。这个运动在1993年掀起新的高潮,与之相呼应,中国也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如果竞争者在后面追你,只有比别人跑得更快。你才能摆脱死亡的阴影。前提是你设定了特定的方向,并且竭尽全力朝那个方向奔跑。”把英特尔发展成为芯片巨人的安德鲁·格罗夫一直以“只有忧患派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为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家得名于贺鳞渊源于梁漱溟,而冯友兰、贺麟、熊十力是真正的“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不是单纯地“接受”或“反接受”西方文化的产物,而是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的产物,它与世界文化构成“开放”以求“和谐”的关系。现代新儒家在忧患中产生、发展,但它和实践始终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哲学既不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 ,也不像人们现在所忧患的那么无用。哲学作为一种超越性智慧 ,自有其“无用之大用”。哲学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两个方面 :对个人而言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保持好奇感、赋予生活以意义、训练理论思维水平。对社会而言 ,它通过批判现实 ,激发社会活力 ;通过构建理想 ,引导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