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课题组围绕"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问题,深入到县、乡、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有力;载体和抓手十分有效;产业化经济逐步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建设规划不够完善、经济薄弱等问题.继续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整顿农村后进支部,目的是为了增强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使之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保垒。我们在对全县后进村党支部进行整顿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坚持“突出思想教育,辅之以组织调整,实行综合治理,着力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途径。南县地处湘北,洞庭湖区腹地,系冲积新淤之地,是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近两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建设新农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文明和谐南县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两点两片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县委、县  相似文献   

4.
《湖北政报》2009,(18):34-36
<正>鄂办文[2009]63号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关于深入贯彻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试  相似文献   

5.
《湖北政报》2009,(14):20-20
<正>鄂办文[2009]40号有关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为了加大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改革试验力度、扩大试验范围,推进仙洪试验区向纵深发展,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将仙桃市杨林尾镇、郭河镇,洪湖市府场镇、螺山镇,监利县白螺镇、柘木乡、桥市镇、棋盘乡、汴河镇等9乡镇纳入仙洪试验区范围,按照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的部署,统一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陈耀雄  李营歌 《传承》2010,(30):26-2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要实现这一艰巨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以广西富川县富阳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些新探索,以期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7.
韦振前 《当代广西》2006,(14):28-29
最近,笔者深入防城港市各区、县(市)调研,所到之处,无论是与各级干部的交流座谈,还是与基层群众的访谈;无论是在沿海乡村,还是在十万大山深处,所见所闻,无不催人感奋:建设新农村、奔向新农村的激情正在港城大地涌动。一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今年一号文件公布以来,防城港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思考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并着手调查摸底、通盘规划、选定试点等工作;而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特别是在试点村(屯),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更是热情高涨。来到号称“东兴东大门”的江平镇…  相似文献   

8.
咸丰县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其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异常繁重,必须在弄清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才会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建  相似文献   

10.
大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全国一些省市县的农村进行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建没模式。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以后,新农村建设倍受世人关注。作为大山区的重庆市巫溪县, 如何推进巫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跟上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找准适合巫溪县情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铜柱 《桂海论丛》2007,23(2):13-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民分化的现状,努力化解农民分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震 《桂海论丛》2007,23(2):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整的家庭逐渐分化为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组成的农村留守家庭和由青壮年农民工组成的城镇流动家庭两部分。由于家庭成员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仍属弱势群体,因而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科学应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理念,建立健康的心灵家园,使心理科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08,24(1):22-24
农村因土地征收、耕地转包引发的纠纷,不仅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而且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一大难题。针对错综复杂的农村土地纠纷,必须构建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具体的对策就是在完善诉讼与调解制度的基础上,让诉讼与调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是解决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由喀斯特式贫穷和山区资源环境等基本元素形成的经济特征,其产业定位理论客观存在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的框架体系。本文试图利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特殊的经济特征,对欠发达地区民族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新光 《桂海论丛》2007,23(2):16-18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两大基本任务是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层民主权威。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项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经济发展、抓新房规划、抓教育文化;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刮风”和片面性,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本喜 《桂海论丛》2008,24(2):73-75
大石山区贫困县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把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决策,为大石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政策导向。在贫困大石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大石山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陈光辉 《桂海论丛》2005,21(3):9-11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决定的,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契合中的差距: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长白学刊》2021,(3):72-79
文旅融合作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丰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从政策视角看,乡村文旅融合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在宗旨一致性、目标承接具体化等高度的契合。但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乡村文旅融合却存在明显的政策差距,表现为政策发展的迟滞化、粗放化和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对此,应以渐进调适逻辑推进政策发展,并通过强化乡村文旅适度融合、统筹推进的政策理念,构建"一干两翼式"政策框架,完善合作共享格局等精准治理措施促进政策细化,进而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以促进社会办医参与推进健康治理,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逻辑需求蕴含于新时代健康目标、健康返贫风险性及现实新机遇中。基于健康治理分析框架和对山西相关调研,可以发现在促进社会办医参与健康治理中,目前存在影响制约健康治理效能的多重因素,包括经营管理目标理念失当、参与机会空间难以拓展、人才短缺限制自身参与能力提升等。其主要根源在于,相关政策设计及治理主体关系存在缺陷。基于此,应以社会办医服务能力提升为着力点,通过健康治理目标、主体关系及制度保障三方面的优化创新,实现欠发达地区健康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