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永财 《公安研究》2013,(10):51-5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理念,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作了专章规定,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应用,为刑事案件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但由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立法尚不健全,实践中做法不一、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社会产生刑事和解就是“私了”、“花钱买刑”等误解,引发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从刑事和解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条件,剖析现行刑事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缺陷,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对策,有益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是国家对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律师服务经费的当事人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它是一项旨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公益性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一次在...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法律制度和有关规定,经济困难者同样可打官司,即通过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两条途径。刚刚举行的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法律援助条例》,此举标志着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走上法制轨道。那么,什么是法律援助,什么是司法救助,将两者作一比较,这对于帮助公民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要加强对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要健全有效防范、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机制;要实行庭审实质化改革,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缺席制度;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要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人权和民主法治密不可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逐步推进,人权保障日益加强。2004年修改的《宪法》第33条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均提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宪法人权保  相似文献   

5.
冯祥武 《人权》2010,(6):41-45
我国《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称《条例》)只是明确提出“公民”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但是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可以获得我国的法律援助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这便引发了有关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是我国法律援助对象,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法律援助权利的问题。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是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并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法律援助权利,在法律援助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而在法律援助业务实践中对外国人法律援助的做法是以刑事诉讼援助为原则,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援助要以我国与外国公民所属国之间存在司法协助协议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黄苓 《公民导刊》2004,(1):25-26
1994年,中国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建立,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帮助。专家认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可以作为我国司法人文关怀理念上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修改在秉持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坚持维护司法公正与追求诉讼高效相平衡原则下,根据现代司法的潮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证据制度、辩护制度、法律援助,强制措施、侦查程序、审判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充分地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大大地缩短了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人权保障标准的差距,对于有力地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取得的诸多成绩和亮点的同时,其缺憾和隐忧也是客观存在的,还需要进一步地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存在司法审查制度,但它与西方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不同。我国刑事诉讼中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存在不足。同时,我国刑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又为加强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制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背景,因此,我们应当在明确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制度,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宇冠 《人权》2006,(1):30-32
刑事司法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隐私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事程序法为保障的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但是,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完善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原则,但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法院和检察院未能做到独立地司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个问题,国家…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自2013年《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以来,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花钱买刑"、司法机关滥用职权、民族地区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从立法和司法制度建构上均应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应从适用条件、范围的明确到办案机制、回访机制、主持方式等方面开拓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进路,以期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健康有效地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从1994年开始试点,国务院也出台了《法律援助条例》来予以规范。在十几年的运行过程中,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为不少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由于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不统一,开展法律援助的律师身份各异,待遇千差万别,严重影响着法律援助的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应当引起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吕刚 《人大论坛》2007,(5):31-31
《条例》明确法律援助是政府责任,公民可以按照《条例》的规定获得法律咨询、代书、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根据《条例》第二章第十条的规定,公民有下列事项,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司法效率、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挽救教育犯罪人的需要。我国有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观念和法制基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刑事司法体制和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94年开始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制度机构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在维护民生、保障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国务院的《法律援助条例》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法律援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法律援助工作需要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规范、调整和完善,制定法律援助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传统刑事司法是“报应性”司法,片面强调惩罚犯罪,没能切实关注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和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通过“恢复性”刑事司法理念的影响,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矫正犯罪以及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我国应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菁 《北京观察》2009,(7):33-34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救济途径,以其正当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意义。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几年,首都广大律师积极投身法律援助事业,律师业中涌现出一批热心法律援助的先进典型。市政协委员姜俊禄,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唐磊  张晓艳 《前沿》2009,(12):61-63
实践中影响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四类:制度、经费、人才、监督机制,而完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解决专项资金问题。本文拟设立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专职司法鉴定援助的、公益法人性质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机构,并引入鉴慈善法人制度的运营经验和研究成果,造血式的解决鏊定援助专项基金问题,从而带动其他环节问题的解决,最终从根本上健全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使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有了正式"名分"。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2012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上透露,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刑事和解程序有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体现宽严相济政策的刑事司法制度,是多元化解决纠纷、缓和矛盾的一种司法手段,对于提高刑事  相似文献   

19.
李泽焓 《前沿》2014,(7):97-98
对于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说,法律援助制度属于诉讼法律制度当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在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不能够忽视,对我们国家目前的司法人权保障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我国现阶段法律援助制度虽然实施力度有很大提升,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现状给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潘宣任 《今日海南》2009,(12):33-33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由政府承担法律服务费用和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确有困难的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和特殊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使公民不因经济状况差异都能平等得到法律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法律援助制度自1994年在我国开展实施以来,已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一把利器,对构建平安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