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宗教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宗教世界观是宗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统治着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主观意识里的反映。但是,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样,宗教意识就不能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虚构。依其崇拜偶像的性质,它虽然有拜物教和拜神教之分,但并不改变观念背离现实这一唯心主义特点。哲学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唯心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哲学互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是由于错误地回答了物质和精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讲授提纲(供我区各级党校试用)前言:什么是宗教要点:1.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等,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宗教是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把探索的目光对准宗教时,就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宗教现象虽然表现不一,却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宗教究竟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呢?尤其当人们已经认识到宗教是“虚幻的反映”时,这种存在就更加令人困惑...  相似文献   

4.
第八讲 我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一、世界三大宗教概况 1、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宗教信仰。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上层建筑。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这就是宗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大而长远。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荒诞的,它是人们同自然、同社会各种关系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宗教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说明,揭露其本质,指出它的根源,具体分析它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规律,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需要对原始宗教进行科学的考察。现今世界上拥有众多信徒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世界性宗教,但是对于形成这些宗教之前,产生在极为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的原始宗教,可能显得陌生或不太容易为人们所了解。在考察当代宗教时,倘若不具备有关原始宗教的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对宗教的历史概念和科学认识。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中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曾经是各氏族、部落集团全体成员恪守的信仰,也是原始人类世界观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1995,(3)
诸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2.哲学世界观与自发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的区别: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逻辑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由一系列范畴、原理组成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只是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科学,哲学则是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人们对自然人化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马克思对自然理论中的"外部自然与现实的自然界""天然的必然性与现实社会历史必然性"和"自然的全面复活"三种境域,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小菠 《求索》2008,(10):173-175
先锋小说的再叙事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倾向。它抛开了旧有叙事成规,提出了一套异于前人的叙事话语。再叙事的涵义从话语范畴扩大到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自然、人、死亡、宗教、价值尺度等重大问题通过再叙事也发生了移位。  相似文献   

9.
一对宗教的信仰,是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基本元素,是人类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在数千年前的人类发展早期,宗教代表着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敬畏,是古人以其简单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那么,今天的宗教必然同样是有局限的,似是早该抛弃的。然而,今天的宗教仍然健康地生存着,宗教已成为现代人对精神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作为摆脱焦虑获得平静的智慧。从文明的现代人精神状态看,宗教是源于人性的这种特点而产生:对科学有限性的迷茫以及对自然的伟大神秘的困惑、对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对物质利益的无限欲…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是自然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宗教和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还无法认识和控制火灾、洪水、猛兽、雷电等自然力量,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和仪式。当社会由采集、狩猎文化进入到农业文明的阶段,出现了统治、剥削、压迫、阶级等现象,宗教又成为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科学还不发达,人们还不理解社会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长期阶段,宗教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崇拜自然、慈悲为怀、爱护生灵和注意美化环境的,特别是许多宗教关于人生、社会、生命、自然、宇宙的一些哲理性的解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支配自己的外部力量在头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作为维护自己统治,麻醉和控制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宗教的本质及作用既然如此,为什么我国宪法还要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党中央还强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长期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的宗教政策呢?  相似文献   

12.
受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宗教热”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升温。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阵地,我们全面评估当代大学生对十个高频宗教热点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准确把握这些宗教热点所反映出的整体特征,将有利于提高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意识,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由于人们在大自然力面前软弱无力,于是便想象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暗中支配。人的微弱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有拜倒在这种超自然力的面前,乞求其怜悯宽恕,这便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观念。所以马克思说,宗教乃是人们对现实的虚幻的、抽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这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世界观贯穿着方法论。我们知道,行为是受世界观支配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方法问题,说到底是由观点来决定的。一般说来,科学的世界观会产生科学的方法论,世界观是错误的,方法论也会错误。世界观既然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它必然地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贯穿着解决问题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方法。世界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然地反作用于物质,它的意义正在于人们可以用这种对于  相似文献   

15.
<正>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这是因为,一个信仰的树立,是与人们的世界观密不可分的,它制约着社会思想意识一切领域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要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般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种对。的思想体系,认为“宗教起着阻碍科学发月的作用”。我们习惯把宗教看作科学的对。面,是强调了两者的对立和斗争。事实上,a者也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宗教与科学同B人类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l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人类文明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宗教和科学在其内容上有明显白区别。宗教的核心是宗教信仰,而科学则斐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等各种现实大程的知识体系。第二,宗教和科学涉及的精神活动形上不同。宗教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能力尚不E以…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一、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社会现实运动的思想观念体系 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意识形态的涵义给予一定的界定。关于意识形态的涵义,无论是从词源上考察,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一些思想家的界定上考察,尽管内容殊异,但基本上都肯定它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本文亦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