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雪梅  翟敬源 《前沿》2011,(22):169-171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定三藩之乱后,清廷把大批的从逆之人都谪戍到了奉天尚阳堡。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陈梦雷。他编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一生当中两次被流放与"蜡丸案"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陈梦雷与李光地的"蜡丸案"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2.
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始则顺治,继而康熙,二朝交替,一乱一治,出现了一批清正廉洁之臣。他们中间,有的忧国忧民,刚直敢言,有的不顾安危,力保贤臣;有的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以上三个方面,姚启圣兼而有之,成为清代名臣中很有影响的人物。"姚公活我"康熙十七年,姚启圣  相似文献   

3.
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屡创"历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童贯都是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4.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5.
康熙对中国封建后期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奴隶制残余的游牧部落军事领袖,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他的历史局限性。毫无海权意识的康熙收复台湾后派兵驻台是为防寇而非御夷,四海臣服之后的再次封海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这使得中国与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方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始于康熙的文字狱造成了士人在政治和学术上噤若寒蝉的社会气氛,形成了有清一代封建专制体制下思想的平庸守旧。康熙将西方最新科技贡品当作器玩之物,而没能将其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皇家科学院形同虚设。这种轻视应用的习性一直影响到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赖晨 《政协天地》2014,(12):62-63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河南内乡任职9年间所撰写的楹联。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赞赏了这副对联。高以永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撰写此联的背后,他又有哪些故事呢?在豫西三县高以永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7.
顺治惩贪有“四严”杨洪榜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所以,通常人们称他为顺治皇帝。他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便早逝。可以说,顺治一朝对历史并无重大建树,没有康熙乾隆那么多的"显绩"。但他能够做到严惩贪官污吏,对于入关后...  相似文献   

8.
用人与治世,这是历代统治者的“主课”,当然就是“必修课”。可是从古至今,这一门“功课”仍然不能说已被世人读透。回溯300年前清康熙帝选人用人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选人用人仍有很深启示。内忧外患仍不忘广选人才康熙8岁继位,顺治留给他的是个乱摊子。宫内鳌拜专权,宫外藩王割据,新疆、黑龙江又有沙俄不断骚扰。康熙在位61年,前30年战事不断。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从15岁始,他内擒鳌拜,外削诸藩,远抗沙俄,又收复台湾。很大程度上与他选人用人有直接关系。康熙十八年(1679),正是“削藩”…  相似文献   

9.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10.
谈乐炎 《小康》2010,(3):38-40
很多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有人故意投毒;以自由恋爱闻名的"小二黑"是因"乱搞男女关系"而死;当年救助"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另有其人;"周扒皮半夜鸡叫"只是文学虚构……很多文学作品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1.
官贤民安廉洁为要陈铁存在《清圣祖圣谕》中,有一篇康熙皇帝的《封疆大臣陛见陈奏谕》。寥寥百余字,阐明了"官贤民安"的道理,并指出"考察官吏以奖励廉洁为要。"康熙要求封疆大臣进见时,"应将有司贤否,小民疾苦,详明陈奏,以种治理。"有司就是官吏。为什么要先...  相似文献   

12.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国内某市拟投资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此事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并不禁让人油然想起二千多年前火烧阿房宫那把熊熊大火。火烧阿房宫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历代以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阿房宫成为"秦亡于奢"的象征。遥想当年,强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之后,本该河晏海清、万民归心,却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4.
李懿 《求索》2010,(12):199-201
关于作家和作品之关系问题,"文如其人"是其传统表述,"文如其人"命题初见于《论语》(《宪问》),然"文如其人"谈何容易!由于历代学者对该命题及其反命题的探讨并非处于同一层面,以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我们的研究发现,"文如其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剖析造成文不如其人的因素有文学创作的背景和规等客观原因,也有作者本身之主观原因。我们讨论时应分而论之,明确文如其人的限制条件。这才是解析"文如其人"内涵,探究作家与作品之关系的应然之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言炎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礼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礼教,到...  相似文献   

16.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匆匆离开了人世,我们在为他"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思考感动的同时,也感谢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完全没有肾脏功能的史铁生可以依靠透析技术多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使这位深邃睿智的思想家有机会留给我们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像《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都是他在透析过程中的思考,尤其是他对爱、对疾病、对死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宇宙洪荒时期,天空有缺,女娲炼五色之石补天。宋代苏轼流放海南,在儋耳山的道路旁边,所见尽是"补天遗"的石头,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意深远。道光《琼州府志》载,自隋唐至宋元明历代"谪宦"、“流寓”海南者共66位之多。这些人不正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相似文献   

19.
李澜澜 《前沿》2012,(2):135-137
在明清文坛影响颇大的"冯小青现象"中出现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以才女小青之名流传于世的《焚馀》《冯小青全集》《小青阅稿》等作品集,然仅有《焚馀》一书能确定为小青所作,余者皆系伪托;其二是由参与这一文学现象的明清文人所作诗文戏曲。三百余年之"冯小青现象"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而经过文人的层层演绎评咏,小青的形象也被赋予了多重内蕴,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心理与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斌 《求索》2010,(7):181-183
"古乐"之论即为儒家继承上古雅乐,使乐具有"先王之治"、"教化之功"之理论,"乐"的标准在于合乎上古律吕。"古乐"之论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为标榜自身的"正统"地位而采用的官方乐论,历代王朝往往根据这一理论来组织"礼乐"教化。"古乐"之论作为明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贯穿明朝始终。但是,明代保守文人长期排斥属于"俗乐"、"今乐"范畴的曲体文学以及戏曲活动,使曲处于一个被压制的状态。然在"古乐"之论崇正、复古取向的影响下,明代曲论向"古乐"之论趋近,明人将曲与"古乐"的关系定位为传承关系,以《诗经》为曲体文学的源流,提高了曲在文学上的地位,从而弱化了"古乐"之论对曲学的钳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