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朝民族认同的进程坎坷而光辉,值得深刻总结与反思。其进路既具有民族认同的共性,又呈现出统治民族及统治者的主动性、坚定性与创造性等鲜明个性。理论基础的具备、民族分布的巨变、君臣能动合力的形成、农业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等诸动因,共同指向北朝民族认同的实现。而"大造区夏"的突出特色,显示出北朝民族认同既是一种自觉的华夏文明认同,接续与光大了华夏文明,又是历史上中华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有力地推动了南北统一。可以认定,北朝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历史典范。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形成以及民族成员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潜移默化和思想理论的日常熏陶。民族成员特定的包容意识的形成和心理结构的优化,既需要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来丰富其历史叙事内容和进程,也需要我们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成员不断生成具有现代性的效率意识、发展意识、规范意识,从而增强民族成员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源远流长,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在法制建设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所谓中国法系,不仅包括中原王朝法律,也应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在内。少数民族法制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着民族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反映着各民族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政治组织、管理手段、文化习俗的差别。研究这些纵向和横向的差别与联系,对探讨中国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对认识当代少数民族法律习惯、传统、心理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具体表现是:边疆与内地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整体、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所包含的空间演变、族群构成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没有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的建设与认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5.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人们共同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包括该民族的社会历史、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交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即是说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轨迹。因此,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是一种综合文化”,它具有民俗学、民族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可分为无文字记载的固有法和有文字记载的固有法。民族法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起着很大的控制、规范、调整作用。社会主义法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法认同和变迁的主导。由于历史和社会形态等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仍存在着并发挥作用,与社会主义法律产生一些矛盾。少数民族固有法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文化的认同既需要一定的磨合时期,也需要对本民族法文化中的非认同部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法律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铁路精神,不同时代的铁路精神,既反映了不同时代铁路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一、铁路精神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带领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铺就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云南对外经济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一个较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其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紧紧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断扩张而进行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又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因自身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习俗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于是,随着全民族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虽然均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半殖民地化的漩涡,但也同样不可避免地遗留下各自的诸种特点,表现出对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不同反映、产生了近代化经济的不同格局,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从而,对各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又给予不同的影响。云  相似文献   

12.
晋肇超 《创造》2002,(11):10-11
民主政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主政治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把民主政治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形态,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民族认同[1]危机这一世界性的课题,理论界提出了同化主义、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等解决方案。而土耳其的民族实践特别是针对长期存在的库尔德人问题所提出的"库尔德倡议"则为民族认同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对民族传统的现代制度化改革,使原有的民族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重构。这种思路对于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将传统的心性文化纳入现代法治与民主的轨道以确立当代民族认同的基础,把德性纳入制度的框架以保障民族认同的重构,并使德性成为民主的诉求将有力地推动民族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也经过了初步探索、稳步推进和日趋成熟三个阶段。新的历史时期,以文本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经典理论的思想逻辑,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不同学科空间,当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刘相涛 《前沿》2013,(21):194-197
广西作为多民族居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结成了在特定环境下的民族关系。不同的社会属性使民族关系在历史长河中呈现阶段性特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历史上其他时期民族政策的根本区别,也必将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基础是丰厚的云南各民族文化,前提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系统展现我省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物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它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流传于近现代,是各民族不同时代在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构成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移民与“离散”:迁徙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思想战线》2012,38(1):14-20
移民与"离散"在近些年再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讨论,这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直接关系。移民现象早已有之,人类的历史可谓是迁徙的过程,但移民现象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有了不同的意涵。而"离散"则是一种认同政治现象,它是移民对故土的眷念和认同的表达。今天的"离散"则成为一种政治诉求的隐喻,运用该隐喻的现象说明,在认可多元族裔和文化贡献的社会条件下,少数族裔通过对移民历史境遇的追忆来参与所在国政治的行动,反映的绝不是对所居国的疏离感而是相反。所谓的"离散化"其实与真正意义上的"离散"没有多少关系,它也是一种隐喻,反映的是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某种吊诡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民族国家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刻变革。国际社会推进战略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替代形式,认同就是其中成本最低廉的一种。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道德凝聚力的认同,在根本上保护和改良了当代民族国家的作用和价值,说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产生更具文化性,以共同的历史问题、政治进程和发展处境为中心的信仰体系正在形成,第三世界国家正朝着追求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普遍利益方向迈进,越来越具有某种体现其能力和意志的权力政治。中国与非洲国家所形成的跨国性结构逐渐化约为人类的普遍公理,人们的忠诚日益从民族国家转移到国际性国家身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经过自在成长和理性自觉的双重建构,初步形成了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分布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我国各个民族进入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时期,民族互嵌格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时代气象。然而,在我国各个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过程中,数目庞大的民族流动人员面临生存空间的位移和文化图式的切换,难以避免地产生传统社会网络的断裂、生存边缘的忧惧和社会心理的疏离等诸多问题。当代民族互嵌格局的纵深发展,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调适民族事务的治理逻辑,应该不断推动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经济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合,培养他们养成理性而稳定的异域认同与他者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 ,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并由此哺育、积淀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并称四大文化体系 ,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一个民族的主体文化深深融入其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政党制度浸润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