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大质询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定位的偏差却使人大质询未能有效发挥作用。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由支持式质询监督转为制导式质询监督将有助于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民主化以及"一府两院"工作的法治化,从而促使现有体制下的存量民主得到激活。这就需要增加人民代表个人作为质询提案主体,建构"可质询是原则,不可质询是例外"的体制,明确质询相对人的责任,以正当程序理念完善质询程序等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人大质询司法机关的案例,可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全国90%以上的人大没有通过行使质询权监督司法机关,人大在通过质询监督司法机关,防止司法腐败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人大以个案实体是否公正作为主要的质询事由,未能适当地尊重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人大质询司法机关出现了人大监督不足与司法独立丧失的双重弊端。人大质询司法机关制度应当予以完善,既要提高人大质询司法机关的行使频率,又要在质询中体现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而最为关键的在于,应当禁止人大对司法机关办理的个案进行质询,此属于司法独立的核心领域,人大应当主要以"司法行为不当"而不是以"司法案件实体不公"作为质询的事由。同时,在质询的过程中,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弱化质询的批评、纠错功能,弱化质询的强制力度,以保障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在影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诸因素中,人大的利益代表职能及监督职能未正常发挥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有效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应完善人大的代表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尽快建立人大代表职业构成比例制度及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逐步完善代表质询制度等三位一体的人大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加强人大对监察委的监督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应有之义。按照《宪法》《立法法》《国家监察法》《监督法》的规定,人大对监察委的监督应包括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询问和质询、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等多种形式。为促成国家监察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按照功能优化的原则,厘清监察委独立行使职权与人大监督之间的关系,这是监察理论研究中需要持续努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对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职能,似乎始终存在着常识与曲解常识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参政议政,对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质询.而曲解则是,人大是形式、是橡皮图章,人大代表是摆设、是花瓶,引申之意就是可以待之以轻视甚至轻蔑.  相似文献   

6.
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李晓斌今年三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现场直播了四川省“人大”40名代表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质询,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们注意到:此次质询开创了我国省级“人大”监督法院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的先例,其对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质询是国家权力机关对同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中较为强有力的监督形式.是人大监督方式中的“重武器”.能产生较为明显的监督效果。然乞今为止各地人大却用之不多。有的地方甚至从未用过,给人一种“千呼万唤仍不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是什么原因使得质询这种强有力的监督形式被束之高阁,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法苑拾零     
海南出台党内质询规定《中共海南省委关于省委委员、省纪委委员询问和质询的暂行规定》近日正式出台。《暂行规定》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建立询问和质询制度的要求而制定的,对询问和质询的提出及处理程序作出了详尽的规定。根据《暂行规定》,省委委员有权就省委全会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  相似文献   

9.
开展专题询问是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生动实践,是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为进一步完善人  相似文献   

10.
在新浪网首页上,“人大将对国务院部门展开质询等监督”的红色大字标题颇为显眼。依照媒体的说法,前一天,吴邦国委员长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而网络标题“人大质询国务院”的由来,是常委会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询问和质询是一项全新的党内监督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35条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有权对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如何落实好询问和质询制度,是各级纪检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一,要夯实前期工作基础,增强纪委委员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纪检机关落实询问和质询制度,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而且要做实、做细。要及时做好动员。纪委委员是行使质询权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  相似文献   

12.
宪法对质询制度规定的疏漏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宪法有关质询制度的规定存在两点疏漏,一是质询对象狭窄,仅限于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二是质询的后果仅限于“答复”,难以发挥质询监督的真正效能。文章还提出了若干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由此所决定的,在我国人大监督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监督的核心,就人大监督而言,监督的制度化和监督制度是第一位,缺乏制度和尚未制度化的人大监督都是不完善的,对此,笔者在《人大监督制度化刍议》一文(发表于《现代法学》1991年第5期)已作过粗略研究。从我国目前人大监督的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人大监督的制度化和监督制度同样重要,也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人大监督的非制度性因素,如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与条件、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素质、监督的技术条件以及形势等,它们或者对人大监督起一种保障和促进作用,或者成为人大监督的一种阻碍力量,但无论是正面的促进作用,抑或是负面的影响,都成为人大监督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大监督制度,具体表现为按照一定形式和程序进行的各项具体监督制度。这些监督制度包括监督宪法实施的制度即宪法监督制度,监督法律执行的制度即执法检查制度,听取和审议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工作报告的制度,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制度,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特定问题的调查制度,罢免或撤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的制度。同时,还包括多年来地方人大从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且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地方人大及其低委会的质询权是指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会议期间,具有质询权者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提出的质问的权利。它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其他地方国家机关实行监督的一种形式。质询这种监督形式只适用于县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都无权采取这种形式。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6.
略论我国人大监督的失范行为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人大监督工作的失范行为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监督法;二是人大代表非职业化。防治人大监督失范行为的对策:一是制定监督法,强化制度约束;二是设立人大专门监督机构,建立督察员制度,使人大监督工作经济化、制度化;三是规范“两评”制,开展“面对面”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一、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人大的个案监督 第一,接受人大对个案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第二,人大对个案的监督,是防止司法腐败,促进检察机关严格执法,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 第三,人大对个案的监督,是进一步优化检察机关执法环境的需要。 二、找准位置,主动争取人大对个案的监督 第一、要建立大要案件报告制度。检察机关对自  相似文献   

18.
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就宝钢建设问题质询冶金工业部,被称为"共和国质询第一案"。时隔三十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重申"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表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对质询权如此庄重宣示,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尚属"史无前例",必将推动质询权走向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对地方人大行权履职也将产生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地方人大制度完善、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地方选举中的违宪现象、地方立法的行政化倾向、人大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的负面影响等等。关注和分析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人大制度运转中政党政治的正确知识 ,抑制地方立法的行政化走向和利益躁动 ,规范地方人大监督使其保持宪政姿态 ,使各式监督尤其是个案监督符合法治理念(有理 )、监督到位并切实有效 (有力 )以及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节制 (有节 ) ,对于促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询问和质询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在党内确立的一项新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询问和质询是发挥委员监督作用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也是委员在党委全委会闭会期间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该项制度可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询明真相,要求被询部门对所询之事作出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