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依据剩余价值学说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救助的对象、社会保障的实质和局限性及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问题,并构想、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基金来源及特征等。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宜 《学理论》2012,(2):7-8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有别于西方各种社会保障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批判,提出自己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我们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把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第一,坚持从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人口众多,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从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重要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4)
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主体应当是现实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人。人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社会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生成和发展都立足于唯物史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核心。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它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了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成熟地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当下乃至今后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田瑜辉 《学理论》2009,(19):190-191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能够从人的最根本的活动——实践活动出发,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他既与唯心主义的教育观划清了界限,也与形而上学的对人的理解划清了界限。在人的生成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环境改变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对立统一,并且深刻地阐明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的理论已经产生了一百五十多年,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入本学思想对人的理解仍然是深刻的。因此,其对于探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与入的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的解决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芬芬 《学理论》2010,(10):44-45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形势的变化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决定了伟大事业的成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在考察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从三个层面论述党政干部马克思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社会技术思想的研究至关重要。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是当前我国提出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科技强国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深刻剖析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分析技术所呈现的社会性、政治性与价值性等内容。进而提出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对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启示:必须大力促进科技革新;充分发挥技术的政治功能实现国家富强;重视政府对技术的塑造与规制。  相似文献   

10.
罗晴 《党政论坛》2004,(5):22-2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是“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言,…  相似文献   

11.
法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在不同时期有着质的区别,我们要科学认识马克思的法学思想。马克思充满着批判精神,他早期的著作特别是在《莱茵报》时期多以议论批判时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批判了省议会、林木盗窃法、贵族的习惯法以及私人利益,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窥探到马克思些许法学思想,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但是,城市社会保障的种种问题预示着这场制度改革仍然具有很大的阻力.利用福利的分析范式揭示城市社会保障背后的福利变动原理.认为福利主体与福利内容的失范是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强化国家社会保障力量的基础上优化家庭责任、开拓市场保障机制、健全政府管理,是使福利得以提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5,(1):47-47
郑功成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困难与问题仍然不少,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保障不足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农村居民缺乏社会保障构成了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事业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和北美国家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得比较完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拉美国家起步比较早,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均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现在的东欧国家政府和独联体国家的政府正在仿照西欧国家的模式,重建各自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亚洲,虽然“养儿防老”的传统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多数非洲国家政府还无力顾及为普通百姓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刊这一期关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正在建立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以通过公共利益概念得以融会贯通。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民生问题解决和社会体制改革为基本题中之义,其因公共性的困境应运而生,也以实践超越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旨归,其非形而上学和非定式的"公共生活"构想指导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提出了公共教育和制度构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同志。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任务。请您谈谈我国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刘永富:国家要改革,要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稳定了,改革才能顺利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的具有公共性意蕴的现代化新路,是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忠实践行和时代拓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互动不仅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现实存在形式,也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出场语境。基于物质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关系理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发展动力,通过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意涵实质。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它启示我们要以依靠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以立足现实的社会为存在基础,以推动公有制为主体的物质生产为根本动力,以培育互依性的人际关系为价值指向,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内容,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愿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本清源、厘清思路、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在对近代市民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最终归宿,其对我国当前"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了与以往思想家根本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理论遗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