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向基层治理赋能和赋权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具体路向。以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社会规范等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为城市社区合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然而因社会资本发育和存量不足而引致的治理主体间信任不足、社会参与网络尚未形成、社会规范尚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关键因素,为此,需从理念层面、结构层面、制度层面、工具层面增量社会资本,矫正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失灵。  相似文献   

2.
居民自治需要改变目前权力和资源的配给方式,而当下城市社区"微治理"是实现这一需要的新探索。在城市社区微治理中,以项目为载体的制度赋权为社区公益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合法性环境,改变了社区无权状态;以社区公益组织为载体的社区赋权,培养了社区公共精神,提升了社区能力;增能技术是使社区赋权与制度赋权具有相应全面可操作性的催化剂,使居民的参与更加有效。在社区微治理道路上,它们共同致力通过微小结构生态的变化撬动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探索行政权力有限介入下的基层社会自主性意识萌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在许多特大城市周边,城郊地区的社区治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因此,需要对城郊的治理问题更为重视,反思以往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相关治理措施,加快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一、当前城郊地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城市与乡村行政管理边界不清晰,引发治理薄弱点城市边缘的城郊地区,往往是城乡社会空间的混合区域。一方面,已经城市规划管理的区域中,依然存在部分"城中村"区域。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区的安全稳定与井然有序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善治的根本保障。"社区精神"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对当地社区公共生活的共性认知,对缓解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矛盾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需要,带动城市基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效培育社区精神的着力点在于:理论探析社区精神及其培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现实考察社区精神培育的发展脉络、典型经验与现实困境;全面探寻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式培育社区精神的长效路径,最终提升城市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社区治理社会化是多种社会性要素协同共生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原有的行政化社区治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社区治理社会化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突出表现为社区治理主体、制度、资源以及技术等要素的社会化,这一组社会性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以不同组成形式嵌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全过程。本文以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资料来源,通过构建城市社区治理社会化要素嵌入的分析框架,发现在各种社会性要素持续嵌入的过程中,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取得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制度体系日渐完善、资源整合日益丰富、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等一系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权力、资源、信息等基层社会治理要素碎片化的问题。未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需要继续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将各类主体和各种要素纳入城市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框架之中,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性成长、自主性发育、参与性提升和共享性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长健  姜瑜 《长白学刊》2024,(1):135-145
城市边缘区社区因寻求社区集体的发展权益、制度配置的优势地位、要素流动的空间正义而选择模仿城市或乡村的社区治理方式,逐渐与城市或乡村社区在治理方式上呈现“趋同”样态。社区治理方式趋同程度加深使城市边缘区社区治理陷入“选择定式”困境,而走出此困境的逻辑是适配自洽所趋同的社区治理方式,引导城市边缘区社区走向与城市、乡村社区治理方式“共生”样态。达成社区治理方式共生的前提是城市边缘区社区实现自主治理,而真正实现自主治理需要对妨碍自主治理实现的弱项展开多维剖析。以身份构建、资产管理、产业运营、职能框架为着力点,明确城市边缘区社区法律地位,规范城市边缘区社区资产管理结构,鼓励城市边缘区社区产业发展,明晰城市边缘区社区共治联系,从而为城市边缘区社区实现自主治理提供保障,为推动城市边缘区社区治理方式与城市、乡村社区治理方式共生创设前提条件,为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台湾学界形成了以"社区营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其研究大多受"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影响,遵循社区主义逻辑。相关研究逐渐从早期宏观的政策评估,转入微观的治理要素分析,借助社区主义、政策网络、社区能力、社区赋权、社会资本等多元视角,台湾学界主要对"社区组织能力与社区赋权、社区治理政策的价值与机制、社区参与与社区资本"等要素展开了研究。总体来看,台湾学界对社区治理的研究日益微观和精细化,与此相应,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乏"结构化、过程化理论关怀"的缺陷。大陆学界除了要学习其精细化、差异化的研究优势以外,亦需推动结构化、过程化研究,开展制度的、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笑 《人民论坛》2010,(8):216-217
立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梳理"世界城市"中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特点,发现了目前存在的诸如参与主体结构失衡、政治参与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增强居民社区意识、优化治理内容结构、促进社区民主自治、壮大社区治理组织、健全社区治理制度等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转居社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一种过渡形态,在社区治理上表现出特殊性和独特性,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明显短板。目前,农转居社区治理存在职责不清、领导弱化、阵地缺失、矛盾易发等诸多问题,社区治理困境亟需破解。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需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沿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条主线展开,通过搭建社区多边治理平台来改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巨变中的城市社区治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有着发展的诸多便利,同时也需应对巨变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创新城市社区党建,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质量,就要注意处理好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社区党员与社区治理、社区党建与社区动员的关系。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基层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在党建工作方式创新中做强做实基层党建、通过社区党建将社区及社区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在增强党员与社区关联中优化社区党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钱坤 《长白学刊》2021,(3):137-142
空间是理解城市诸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城市治理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空间转向"愈加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逐渐进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以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内涵式治理"新阶段。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事实上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生活逻辑主导,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再造、公共交往再造、居民参与方式再造、社区治理模式再造等实现整个社区再造的一种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所体现的治理逻辑在于,通过社区空间的重构,破解以空间为基底而衍生的众多社区治理问题,实现社区的再造以及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主要可归结为:基于功能整合的服务改善型、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型、引导—协作型三种模式。在创新逻辑上,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治理"机制与"自治"机制相统一的逻辑、管理—服务的互动、融合逻辑及自上而下、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杂糅式生成与推广逻辑。从发展趋势上看,协商型社区治理机制的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模式的展开、社区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有益调整,是我国今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推行精细化的社区治理是破解诸多社会治理难题、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武汉市以"红色引擎"工程为依托、"三社联动机制"为纽带、"网格化治理"为重要手段,在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定位不精准、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协作性不足、管理和服务手段不够丰富等。积极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持续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对于武汉市建立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诸多成绩,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变革及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服务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诉求,难以有效解决城市社区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大数据技术与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在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升面向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服务,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城市社区治理领域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将制约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现。为此,需要在健全我国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的法律法规、增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关注信息数据缺位人群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诸多成绩,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变革及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服务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诉求,难以有效解决城市社区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大数据技术与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在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升面向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服务,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城市社区治理领域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将制约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现。为此,需要在健全我国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的法律法规、增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关注信息数据缺位人群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区治理存在主体结构不合理、交互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型升级。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应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注重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维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治理,运用文化创新助力服务升级,打造"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不仅城市外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其内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也产生了改变。本文选择了从城市权力理论的角度分析城市管理转型。传统的精英论、多元论、城市增长理论强调政府在城市中主导作用,难以解释现代城市的权力转移现象。城市治理理论提出了整合多元主体的思路,注重在多层次治理、跨域治理、治理能力、伙伴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城市的发展和权力运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且公共安全事件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与"风险社会理论"存在很高的契合度。为了促进城市管理者对于公共安全事件及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管控,需要从风险视角去全面审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治理。城市公共安全的系统治理涉及到诸多利益主体,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下,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上海踩踏事故这一案例,探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基于政府-社会协同参与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开放社区由于其场域建构过程的风险属性,越来越成为各种类型矛盾和冲突关系集聚的时空场域。在各种传统和现代因素影响叠加、社区内致性风险和外部冲击相结合的复合型风险背景下,开放社区公共安全成为城镇基层治理的紧迫问题。通过复合治理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框架的分析发现,当前开放社区存在着宏观制度缺失、中观场域系统弱化和微观行动能力不足三大困境。城市开放社区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要实现安全治理的目的,单单局限于社区某些领域或者社区安全治理本身的举措和机制的调整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领域在现存制度结构框架内的"元创新"。在复合治理理论视阈下,城镇开放社区公共安全的治理路径应是:加强"一核多元"社区安全治理制度设计,建立弹性协调的社区安全治理中观机制,构建和谐有序的社区治理微观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