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璟 《求实》2005,(Z1):65-66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史上对受教育者主体的个性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贯穿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理念.然而,在相同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德育思想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各异其趣.由此,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导致了中西方主体性德育的不同路径,要提高现代中国社会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挖掘传统与借鉴西方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道德教育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大症候:道德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分离、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以及道德教育与德性远离。其原因在于:道德教育多是一种"你说我听"的模式,是一种"重知轻行"的模式,是一种"事实教育"的模式。解决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策略是:道德教育在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目的上实现受教育者通过知而指导行,在结果上落脚于受教育者良好德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山  向勇 《探索》2003,(5):105-107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使受教育者主体全面发展的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德育质量与效果却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相脱离: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充分了解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唤醒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对于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德育方法美学思想及主张古已有之,并在德育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德育方法美学思想为西方有关国家各个历史时期公民的素质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总结、剖析西方德育方法美学思想的历史传统,借鉴吸收其有益成分,对探讨我国公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美学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创新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探寻和梳理传统和谐德育思想的源流与特征,对于构筑当代和谐德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发展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目标是什么 ,很明确是培育和造就有用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各类人才。培育和造就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的培育上 ,而且体现在大学道德教育历程中。高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在于实现受教育者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在于提升人的精神 ,健全人格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乐意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人。而德育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德育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德育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与组织下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 ,教育者与受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传统的特点进行比较、鉴别,提出要借鉴中西方德育传统的精华,丰富、补充高校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德育:高校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的无力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之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品德课)课程教学的低效无疑是与中国德育的低效一脉相承的,走出这种困境有待于整个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系统整合,但也必须依靠德育理念的根本转变。主体性德育是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因此,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本文试图对将主体性德育引入高校品德课教学的可能性与实效性作一些理性的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突破和超越,共同构成了西方传统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石.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探析古希腊先哲蕴藏深厚的道德教育思想价值,汲取其中的优秀资源,注重中西德育思想的交流对话,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突破自身理论局限的新视域和参照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复集启蒙思想家、西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这使他的教育思想与西学和启蒙思想密不可分。严复将西学和启蒙思想贯彻到教育思想之中,智育便将他的这一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严复在德智体三育之中凸显智育,大声疾呼智育改良,旨在改变中国古代重德育而轻智育的教育理念。在这方面,他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西学和逻辑方法作为教育内容,在智育中注重西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严复的智育思想有别于古代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受教育者走出书斋,以自然为师,培养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创新德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德育观1、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均是主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洽,是协调和统一的。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更多地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之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现代的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本质上是教师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主体性德育…  相似文献   

14.
崔华前 《学习论坛》2005,21(5):72-76
荀子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后天习染的道德起源论,提出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塑造君子、圣人的德育目标论,确立了德育方法论和德育原则论。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大家正在对什么是德育,如何认识德育过程,大学德育与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把这些研究成果和各家之言,做一归纳,供同行们参考。一、什么是德育目前,对什么是德育,至少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者说,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这种理解,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教育、德育理论,一直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德育。甚至到今天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相互碰撞与摩擦,对社会伦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文化渗透以达到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道德沦丧的现象接踵而至。眼下我国道德文化传统如何缵衍是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落实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介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及文化与德育的交互作用,试探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德育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书院道德教育基本理念是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其道德教育基本方法是提倡自修、格物致知,居敬立基、尊师重礼,务实求是、身体力行,规定戒则、敦促修身。这些对今天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区德育,是社区中学校、家庭以外的教育组织、文化机构、社会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借助社会控制手段对其成员施加影响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社区德育具有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以及主体性、渗透性、全程性等优点。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的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体道德水平的差异性、德育环境的复杂性.德育内容的两面性、德育方法的不可控性等缺点。客观、全面、科学地分析社区德育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二重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德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郭彩霞 《世纪桥》2010,(5):93-94
中国儒家伦理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在德育目标上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在德育方法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这些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对今天德育工作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转型期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构建应继承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在德育目标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