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乡村社会成员构成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实人”,“老实人”是当前中国村落里村内成员形成的一种特殊评价群体, “老实人”不仅因其诚实、憨厚,更因其在村庄内的特殊行为逻辑引起村民对之形成负面评价,所以有“死脑筋”“不会干事”“智力低下”等别称。“老实人”因其遵循着的逻辑所引起的负面评价除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原因之外,也有村庄内部自身的恶性评价机制扩张相互关联。市场所带来的个人功利理性和村庄内的原有的贬低“老实人”观念共同造成了村里“老实人”群体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放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然陷入资本主义泥坑。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不问姓“社”姓“资”,客观上是会导致资本主义化的。赞同“趋同论”、“交融论”的人,往往只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某些共性,而抹杀了两种社会形态在基本制度方面的对立性。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这与社会制度的趋同、交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了。民主社会主义是进行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并存是人民内部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矛盾的直接根源。其中两种不同性质经济基础并存是诸种矛盾最深刻的根源。必须坚持国家统一原则,“两制”长期共存、合理分权原则,用“一国两制”、发展经济、依法治国、沟通交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妥善处理“一国两制”实践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4.
陆华 《唯实》2009,(5):25-28
黑格尔在构建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法哲学原理》的最后部分,提出了“世界精神”这一理念,旨在寻求一种能够调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理论基石;而20世纪末最早由宗教界人士提出,并迅速得以广泛传播的“全球伦理”亦在试图构建一种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框架。两者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在追求一种“普遍的善”,都在寻求人类未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背景的历史时代,但它们在本体论上有许多神和之处。它们否定客观世界物质存在的第一性,而将人的主观意志——即“道”与“存在”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根据。“道”与“存在”虽然表述不同,但它们通过心里体验,“坐忘”,“虚无”而踏上共同的唯心主义的主观性道路。  相似文献   

6.
“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可以说,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都把“所有制”作为反映经济实体或企业的本质属性的首要标志。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明是私人经济或私人企业,却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一词,正是在“所有制”这个反映经济本质属性标志上采取隐晦、规避的做法,这一用语在理论上是不确切的。为了私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摒弃“民营”这个产权模糊的用语,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正名。  相似文献   

7.
秦德君 《廉政瞭望》2010,(13):70-70
领导场上是两种人,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则是大领导。这主要指人不同的格局气象。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7):126-127
日本的茶道诞生于战乱年代,它是对乱世的一种“禅”悟。日本的武士除了讲究技术、身体和勇气的训练外,还讲究“禅”法。茶道与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两大重要内容,武士道是关于“死”的哲学,而茶道讲的是“生”,两者构成了日本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9.
田申 《党课》2013,(4):127-128
20年前,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它就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别样感觉。因为工作的关系,此后,我们的接触越来越多,也慢慢地越来越熟悉了,再后来它就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和生活上的益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11.
《党史纵览》2010,(1):55-55
毛泽东曾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一些猴气,是为次。”这里的虎气,即是一种不屈服、不依附、保持独立人格的英雄气。所以,他对梁鸿“不同人热”的品格十分推崇。  相似文献   

12.
叶凌 《唯实》2009,(4):22-2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敬”理念是它所注重的一个部分。在“孝”、“敬”、“礼”三者中,因要“孝”,故需“敬”;因能“敬”,故能成其“孝”;因“孝’’而究“礼”,因“敬”而成“礼”。有“敬”的自然润滑作用,“孝”才浑然天成,“礼”才自然而然。只有深刻理解《论语》中“敬”理念之重要性,才能对儒家思想在人文层面上所体现的终极关怀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各种类型的危机、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而且呈现频度加快、范围扩大的特征。和谐社会的要义不在于消灭一切危机、矛盾和冲突,而在于它能容纳各种危机、矛盾和冲突,并且通过沟通、谈判、协商等非暴力的方式加以妥善解决,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妥协,是实现从冲突走向和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各地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动迁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上海等地实施的“阳光动迁”不失为一项对破解该难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要使“阳光动迁”继续顺利推行,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又与时俱进,针对探索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在理论体系中有各自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航空业的发展,劳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2008年4月份发生的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就集中反映了我国航空业劳资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缓解劳资矛盾主要应该从制度上完善管理体制,规范人才流动,同时,还要营造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企业文化和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载将易学中的“神化”范畴置于“气”论哲学体系中,使其拥有“气”这一本体依托。他认为“神化”都并非指向现实具体物。而是“气”这个终极存在的本性。“神”是“气”变化的动力因,“化”是“气”的活动形式,而且“神”与“化”有着内在的体用关系。这个本体论的改造,规定了“神化”范畴的形上特质,深化了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存在着“真理说”与“中性论”两种观点的争鸣。两种观点各有其理论依据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争鸣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偏离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养老观念的代际分化,是指不同时代塑造的代际群体在养老的态度和认识方面的差异。结合河南省Q县C村的经验,以城乡社会结构性力量作用的代际分化为基本框架,分析影响中年人和老年人养老观念代际分化的主要原因,发现在“强乡村—弱城市”的格局下,生养伦理和社区规范的支撑,价值实现路径锁定,老年人在养老观念生成过程中能够有主体性地应对城市社会的挑战和冲击。而在“强乡村—强城市”的格局下,相比于老年人,中年人有了更多选择,但也面临家庭教育难度提升、社区规范式微等问题,在乡村转型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被两种结构性力量“撕扯”,养老观念生成的过程中反倒有可能面临主体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江峰 《探索》2023,(1):147-158
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化建设,对制度构建下的村治样态分析,可以在村庄事务的制度化治理视角下展开,考察制度规范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治理行动的影响。受制度建构负外部性成本与责任“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村治实践多呈现“中位达标”治理样态,而非已有研究提出的“竞标”治理或“底线”治理。村庄“中位达标”治理追求的是不冒进、不落后、不过度负累的中间位置排名,具体表现为常规且无量化要求事务的规范对标、常规且有数量要求事务的量化平衡,以及中心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差异化作为等,遵循的是一种分类达标策略。“中位达标”治理既可能带来村庄治理的“工具主义”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其向“实体化”治理转型。为保证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平稳有序以及弥补“工具主义”治理缺陷,需要推动制度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基层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在理论层面,“中位达标”治理为当前村治实践提供了新的经验参照,也为学界思考技术治理、政社关系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