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式国际法”是指国家间签署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确立了国家间行为规范,因而具有法律意义的国际文件。由于在非正式国际法项下作出的承诺不构成法律义务,签署国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实施非正式国际法,这使得各国普遍没有规定此类文件在本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使得非正式国际法的国内实施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在多数情况下,非正式国际法由行政机关实施。非正式国际法对于崛起中的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此类实践日益增加。从逻辑与实践角度看,中国行政机关实施非正式国际法采取的形式有三种。为了更好地推动与规范我国的非正式国际法实践,尤其是规范行政机关实施非正式国际法的行为,除了“适用”或“参照适用”现有法律外,我国可以考虑针对非正式国际法的谈判与实施,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学》2014,(4):146-153
诚信是人类法律文化或文明的共同财产,广泛适用于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实然国际法体系中,诚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是世界各大法系甚至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一般法律原则。其次,它构成习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再次,它具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抽象性、一般性、普遍性和至上性。最后,它构成条约的基础和核心,尤其贯穿于条约的谈判、解释和实施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李鸣 《中外法学》1992,(6):65-68
<正> 国际法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教国际法嘛。然而什么是国际法呢?由于教师对国际法的认识不尽一致或相差较远,尽管他们都是在教国际法,但他们所教的却可能是不完全相同或很不相同的东西。例如,信奉自然法的教师往往强调正义、公平和良知;主张实在法的教师则坚持寻找共同的同意。赞同社会法学的教师注重法的实际功能;倾向纯粹法学的教师却只谈逻辑上的规范。然而,国际法的教师毕竟是在教国际法,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的教学至少具有某种相同性。这种相同性,我认为,就是他们都要教法律的原则和规则(尽管在量或质上有所差别),完全不教原则和规则的教师没有。这样,我们讨论国际法教学的内容就有了共同的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原则和规则在国际法的教学中应占何种地位?2、原则和规则是不是国际法教学的唯一内容?3、除原则和规则外,教师还应教什么? 传统的国际法教学一直是以法律的原则和规则定向的,原则和规则是教师讲授的基本甚  相似文献   

4.
寻找WTO法中的比例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秀丽 《现代法学》2005,27(4):179-188
虽然国内外学者公认非歧视、透明度及自由化原则是WTO法的基本原则,但对WTO法基本原则的范围及其适用并没有达成一致,而这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议就是欧洲大陆学者所主张的比例原则是否是WTO法的原则。美国政府及学者对此一般都持反对态度。中国学者研究这一涉及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的人还比较少,通过寻找WTO法律文本中体现比例原则的规定和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决中对这些规定的应用和分析,证明比例原则在WTO法中确实存在,它不但可以在平衡不同的政策目标,削减贸易壁垒及限制贸易报复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个工具性原则能起到其它原则起不到的作用。比例原则应该成为约束成员方政府行为及指导WTO法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尊重人权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序言及相关条款中虽有多处提及,但并未列入《宪章》七项原则的范畴。而由于国际社会对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论,加之冷战时期人权问题的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尊重人权一直未被认可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法的结构性变迁以及人权保护事业的不断演进,尤其是国际人权法的迅速发展,尊重人权正在逐步上升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文首先援用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四项标准衡量尊重人权原则的法律地位,进而论述该原则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尊重人权原则与中国和平发展,乃至构建和谐世界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基本原则对环境法体系建设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学者在参考和借鉴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归纳概括得出的.由于没有较高位阶的立法规定,现行环境法基本原则存在表述不一致、内容不确定、无法充分体现环境法价值理念等缺陷.纵观外国环境基本法大都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专门规定.在全球环境法形成的大趋势下,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而不同的法律文化和环境法治背景又使得各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立法技术极具个性化.目前,具有我国环境基本法地位的《环境保护法》正面临修改,利用这一契机,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基本法修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定位存在悖论。一般法律原则被《国际法院规约》规定为正式的判案依据(国际法渊源),但在实践中却仅被国际法院作为辅助渊源使用。一般法律原则面临困境的原因在于,它本属于自然法,却被《国际法院规约》实在主义化后纳入一个被构想为实在的法律适用法的体系中,使得它既发挥不了本身具有的自然法的作用,又不可能脱胎换骨变成《国际法院规约》起草者所期望的实在法,从而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般法律原则是自然国际法第二层级的渊源,它不属于实在国际法的渊源体系。《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必须不再拘泥于实在法体系且不再被视为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表述,才能解决其内部结构混乱、一般法律原则成为鸡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秋玲 《法学杂志》2007,28(2):85-89
鉴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主权原则还是不是国际法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否存在矛盾等问题上存在种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廓清国际主权与国家主权权力两个基本概念入手,阐明国家让渡部分主权权力动摇不了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石地位。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当今国际社会应突出国家主权原则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谈起“国际法”,许多青年感到总有那么一点“神秘”,似乎“深奥难懂”。其实不然。每天我们在报纸上可以看到,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往来十分频繁;某些地区,国家间的战争也连绵不断。在这些国际交往和冲突中,为了维持国家间的正常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国际法基本内容。国际法是一个特殊的法律规范体系,而国际法学是研究国际法的专门科学,也是高等法律教育体系中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要学好国际法学,首先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学习国际法学,要充分认识国际法在调整国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也叫国际  相似文献   

10.
陈雅婷 《法制与社会》2013,(28):177-178
作为现代引渡制度的诞生标志,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在引渡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其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基本人权,鼓励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肯定利他主义和尊重各国主权的价值内涵。然而近年来,为避免在适用过程中被滥用,其适用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仍有认定标准、认定权归属、政治操控等问题存在,极大削弱了这一原则本应发挥的积极作用。为解决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困境,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上一讲诠释了宪法的定义,这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的重要地位 宪法具有法的属性,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从宪法与国家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首先,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宪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标志等.  相似文献   

12.
张卫彬 《时代法学》2009,7(1):105-111
长期以来,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在国际法理论上颇有争议。而且,由于它涉及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效力等重大方面,因而成为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实质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各国的宪法问题,而不是国际法问题。目前,国际习惯法入完或通过判例确定其在国内法的效力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宪法应根据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原则,通过混合模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国际习惯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应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互惠原则被许多国家作为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写入法律当中。但是由于政治传统和法律制度不同,各国对互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际公约对互惠原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而言,各国对此问题都规定在本国的国内法当中。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抛弃互惠的呼声愈演愈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这个极致强调事实互惠的国家应该以一种更为灵活、合理的方式应对新形势下的国际司法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主要面临"内政"的概念有分歧、"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外延在扩大、"保护的责任"日益凸显以及国际法上的民主与法治价值观更受重视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利益的日益扩大,促使中国政府应反思并调整不干涉内政原则。"保护性干预"将成为中国应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张勇 《行政与法》2006,(11):91-94
宪法之本,即宪法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宪法解释的原则,宪法是社会力量相妥协的产物、渗透着各种主体的利益诉求、蕴含着一定基本价值、同时又具有不断发展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这决定了在宪法解释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特殊的政治和法律运行的环境下,要充分考虑到宪法解释的政治性和利益性原则、正义性和情理性原则、发展性和边界性原则,就此才能实现中国宪政实践过程中宪法解释的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16.
聂立泽 《法学家》2004,(3):88-98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作用范围、内涵与地位之不同观点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明确指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符合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应当成为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内容与作用范围上来讲,该原则属于刑事责任原则,贯穿于定罪、量刑与行刑的整个过程当中;从地位上来看,对刑法立法、修订、解释与司法实践都起统驭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建文 《当代法学》2013,(4):121-130
善意的基本含义包括诚实、公正和合理。善意原则是一项既构成一般法律原则也构成国际法一般原则的国际条约法的基本原则。它在条约的缔结、履行、解释和争端解决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原则规则相结合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它维持条约法乃至整个国际法的精神和价值,保护条约主体的善意行为,排除恶意行为的合法性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日本主张的中间线方法不构成划界的国际法规范,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中国则主张东海大陆架划界不应该采取中间线方法,而应尊重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遵循公平原则。公平原则不仅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文规定的最基本的划界标准,也是国际司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必须考虑自然延伸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法律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主权平等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但在一些国际法学家的学说中得以阐明 ,而且也被现代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国家主权平等实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平等 ,它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效果。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 ,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具有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进行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参照的一个主要标准,并成为衡量中国刑事司法正当化与否的尺度。当今世界执法的发展趋势是法律的程序化,因此,中国在刑事诉讼中有必要确立国际优位原则来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在引入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进一步规范非法证据排除以及完善侦查讯问程序中被追诉人的人权,强化对侦查讯问的监督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一定会使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逐步达到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的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