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中国传统民间调解的过去(一)民间调解在传统中国是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反映,即在礼治秩序下乡土社会以内生性的社会模式来解决冲突和纠纷,①尽量避免诉诸官府。在此基础上,大量的社会纠纷通过民间调解的方式得到解决。到了革命根据地时期,民间调解依然是一项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
调解除了包括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外,尚有未纳入正式制度的民间调解和大调解。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大调解即吸纳了民间调解为有机组成部分。在四川凉山彝区,"德古"领导下的民间调解将习惯法与国家法结合起来,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持了社会稳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容易导致正式制度和司法程序被表面化、边缘化。我国应建立规范的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民间纠纷解决活动"自下而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宋明 《行政与法》2006,(10):58-59
虽然传统民间调解与人民调解都是运用调解的手段来解决民间纠纷,但是对这两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却有着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这两种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认为,一方面,中华帝国统治制度的运作、小农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结构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力决定了人民调解对民间调解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人民调解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法律制度,有其特有的逻辑性,它既不同于西方调解制度也没有完全继承中国帝制社会遗留下来的民间调解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刘中华  孙杰 《山东审判》2007,23(6):52-55
民间调解作为基层社会纠纷解决方式之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不被重视和司法指导不恰当等原因,其作用逐步弱化.为了充分发挥民间调解的积极作用,人民法院应当从规章制度设立、人员培训、法律宣传等方面加强对人民调解的司法指导,实现司法与民间调解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2010,(6):19-25,73-80
从古至今,我国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特别看重人伦之间的和谐。正因如此,调解这种以协商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机制,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在民间的适用甚为普遍,尤其在乡土社会,调解往往是农民解决纠纷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资讯&数据     
《中国法律》2010,(5):50-52,106-108
日前,最高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了《人民调解法》,使这项具有中国特色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步人法制化轨道。法律共6章35条,在总结中国民间调解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原则,调解组织形式和调解员选任,调解的程序、效力等问题作出规定。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发挥民间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7.
苟聃  张邦铺  韩月 《法制与社会》2012,(35):247-248
彝族传统社会的纠纷是通过德古调解而解决的,它是一种非诉讼的调解模式。德古调解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成为了很多彝族同胞遇到纠纷矛盾时的重要选择,德古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邻里和睦关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田野调查对德古在民间调解中所处的地位、成因、作用、局限性等进行分析、反思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环境问题引起的环境纠纷越来越多,有的的环境纠纷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事件,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人们之间的纠纷习惯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在解决新型环境纠纷时,民间调解同样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体现出了其特有的优势。环境纠纷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民间调解环境纠纷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应当以扩大民间调解的受案范围,加强司法对仲裁的支持,继续强调调解制度,给予行政机关合法的处罚职权,以协助司法方式共同解决社会纠纷为重心。这一机制不仅可以为人民法院分流案件,更是能够减少和化解社会纠纷、降低社会成本、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调解的和解功能已为人们熟悉,而其社会功能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想谈谈调解的社会功能问题。一、调解的社会功能的内容 1.促进四化建设。从社会的角度看,调解的目的除了体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消除争议与和睦相处外,还表现在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和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上。调解工作抓得好,民间纠纷能得到及时解决,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四化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依照法律和政策,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一)调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调解又称“劝释”、“和解”、“休和”,名目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教化的方法,使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达到消除争端、息讼和好的目的。调解的形式有官府调解与民间调解之分。官府调解是朝廷的地方官吏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是一种诉讼调解。民间  相似文献   

12.
陈婴虹 《行政与法》2009,(4):115-119
在当今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环境下,要使民间调解能够持续、稳定而繁荣,必须理性地界定公力与民间调解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民间调解异化为一种行政性的纠纷处理方式.在转型期的中国,民间调解的发展应该在接近政府和加强自治这两个对立的取向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3.
调解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形式,从淡出人们的视野到被人们重拾,不是法治的倒退,也不是人们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而是法制发展的一定程度,人们在法律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寻求的一种更经济、更简捷、更高效、更适合自己的一种民间纠纷解决,文章以人民调解和民间调解的概念和特点为基础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在大调解格局下使二者之间相互吸收与借鉴,为民间纠纷的解决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调解制度兴起、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及其被广泛运用到纠纷解决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的程度令人称叹.无论庭内的案件管理程序,还是庭外的私人调解机构,都充分展现出了美国调解制度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强大作用.对美国最大的私人调解公司-JAMS公司的性质及其调解方式、调解程序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中国民间调解制度如何发展的某种启发,比如建立退休法官调解制度;发展民间调解,建立私人调解制度;赋予民同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调解协议的实施等.  相似文献   

15.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一向以提倡基层调解为主,诉之法院,又以另一种形式的调解替代,因此,我国当下"大调解"的核心其实在于法院调解。但是,我国基层法院在现有的国家权力架构中,在无法保持独立性的实际压力下,面对正式法律与民间习惯的矛盾,无法完成他们被期待的功能。多重角色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强调调解,以调解的方式来回避刚性矛盾,以保持合法性。实际上,法院如果无法解决规则之治的问题,它就无法真正实现纠纷解决,而仅仅是纠纷解决道路上的一个驿站。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导致人际间关系的重新调整。由此引发的各类民间纠纷,从多角度折射出一些改革时期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了掌握这一时期民间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制定预防和调解民间纠纷的措施,我们对山东省1981—1990年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处理的各类民间纠纷作了以下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唐云峰 《律师世界》2001,(10):39-39
一、仲裁法颁布前我国民商事裁判制度在仲裁法颁布前,我国解决国内社会冲突和纠纷的裁判制度主要是以法院审判为中心的一整套司法制度、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法律程序裁处纠纷的制度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形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调解主要指人民调解,就民商事纠纷而言,也就是诉讼、行政仲裁、民间调解三种方式。其中,仲裁不是作为一次独立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是属于行政裁决的一部分涉外仲裁除外;而民间调解又不是独立的裁判制度,不具有法律上判明是非的裁决权,往往依赖于其他裁判形式或是其先行程序或必经程…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的调解制度发展历史与我国颇多类似,早期的土著居民几千年来普遍应用调解为解决社会纠纷的主要方式,最常见的惩罚形式为驱逐。但随着欧洲移民的迁徙与普通法的广泛适用,传统的调解制度渐趋式微。直至19世纪90年代,出于对法院诉讼压力、社会资源与成本节约、以及维系社区和谐关系的考量,调解制度又重获新生。民间机构、商业组织、社区乃至法院都纷纷建立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和谐社会,构建大调解格局的背景下,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知识产权纠纷的特征以及与调解优势的契合,决定了调解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能够发挥比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更好的作用,在实践中,调解被广泛地运用在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制约了调解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作用的发挥。因此,要针对司法、行政、民间等不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手段的特点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新桥镇人民调解工作,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形成了一个“以镇为中心,村、组为基层,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联合调解”的工作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年来全镇的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96多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6%,使人民调解成为该镇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真正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