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兴良 《中外法学》1992,(3):1-6,61
<正> Ⅰ经过了将近20年的寂静之后,随着我国第一部刑法的颁行,刑法学在各部门法学中一马当先,首先跨越了历史的断裂层,恢复了大刑法昔日的自信,俨然以老大自居。可是突然有一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民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部门法学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被人喻为朝阳学科。相形之下,刑法学暗然失色,似乎刑法学的黄金季节已经过去,于是将刑法学喻为夕阳学科的哀叹问世了。面对着其他部门法学的竞争与挑战,刑法学意欲何为、出路何在?每一个有志于刑法学研究的人该扪心自问,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体系到内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论,完成从注释刑法学到理论刑法学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历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兴起到90年代末2l世纪初的繁荣之后,我国的国际刑法学发展已经步入一个“茫然”的“停滞”阶段。称之为“停滞”,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国际刑法学研究虽然从表面上看依然成果丰硕、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已陷入空前的困境;冠之以“茫然”,是因为学者们至今仍然陶醉在中国的国际刑法学研究“形势一片大好”的喜悦之中,对于浮华之下所隐藏的危机似乎丝毫没有觉察。因此,在当前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重新审视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的现状,正视其间存在的学术困境,对于深化国际刑法学的研究、提升国际刑法学的学科地位、发挥国际刑法学的学科价值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刑法学体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知识体系,也是经过历史演变的最终产物。本文对于刑法学体系进行详细的思考,得出了在刑法学体系发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根据刑法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刑法学体系,提出了以刑法规范为核心构建、以刑罚目的作为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刑法学、立法刑法学和司法刑法学相结合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外刑法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过程,研究中外刑法史无疑有助于我们温故知新,寻求刑法之根本与渊源,也能够使我们取古代刑法之精华,在刑法学研究中做到古为今用。正确对待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规范,全面科学认识中外刑法是推动我国刑法学走向科学完善的必经之路,研究古代中西方刑法规定以及刑法思想,总结这些规定以及思想对当代我国刑法制度的完善以及刑法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日本刑法学关于犯罪论之争的主导思想在于以民主主义刑法理念完成对威权主义刑法理念的反思.反思的着眼点在于:为了彻底地贯彻罪刑法定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如何以客观主义刑法学取代主观主义刑法学;如何构建以构成要件(或者行为)为基础的犯罪论体系.关于犯罪论的具体问题的争论集中在四个方面:构成要件的体系定位及其机能的发挥;行为的定位及行为论的选择;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责任的本质之争.与之相对照,我国刑法学关于犯罪论的研究存在构成要件机能论研究的模糊、忽视行为论研究、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意义不明、责任本质的不明确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徐岱 《法学研究》2009,(3):23-38
刑法解释学属于广义刑法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学科,并具有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其独立的学科品格包括三个内在的学科独立基本要素和三个外在的学科独立条件。前者是指刑法解释权、刑法解释行为和刑法解释结论;后者包括:狭义刑法学无法涵盖刑法解释学,即刑法解释学不等同于狭义刑法学;广义刑法学本身已昭示了刑法解释学自身的独立性;刑法解释学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法学学科独立的一般性规律。倡导刑法解释学的学科独立品格,其价值在于:推进刑法学的学科应用功能;纠偏刑法学研究者热衷于铸造恢宏的概念化法学架构而忽视刑法应用实效研究的倾向;彰显刑法解释学价值判断的实践属性。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法学是一门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科学。中华法系素有重刑轻民、刑法泛化和重刑主义的法律文化传统。发达的刑律制度和律学研究孵化了丰富的刑法思想。但刑法学作为一门法律科学在中国出现却是二十世纪初期以后的事情。回首二十世纪中国刑法学的发展脉络,我们大体上将其界定为清末的开端时期、民国的初创时期、50年代的转型时期和80年代以后的发展时期。本世纪初期,在列强的压迫下,清政府开始了全面的改制和修律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翻译日本刑法为开端,引进、移植了西方刑法制度和刑法思想,传统的刑律学研究开始向近现代刑法学转变,现代刑法学的进程由此开端;民国时期,进一步介绍、引进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制度和刑法学说,以大陆法系刑法学说为蓝本的中国现代刑法学获得  相似文献   

8.
徐久生 《北方法学》2013,7(5):91-100
费尔巴哈是集哲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的伟大学者,被誉为"近代刑法学之父",其研究成果被视为犯罪心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他坚持不懈地将刑法理论与国家统治的合法性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形式的权力根据以及形式理性为依据的法理论,试图以此来抵制等级社会中各派的影响,为市民社会建立框架条件。对于德国刑法立法和刑法学的发展而言,费氏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刑法思想对19世纪至20世纪的刑法学具有深远影响,对刑法理论和刑法科学而言具有方向标的意义。他提出的形式法理论尝试突破当时社会现实的束缚,关注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对现今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我国的刑法理论分为与实践"恶性循环"的理论和与实践"良性互动"的理论。前者以犯罪构成体系的争论来说明,后者以死刑的改革来说明。我国刑法理论在国外刑法学理论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之下缺乏理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但没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不能正确对待国外的刑法学理论。应该反思"恶性循环"的刑法学理论,应该提倡"良性互动"的刑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 国际刑法学协会于188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开始叫国际刑法学联合会,1924年改名为国际刑法学协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创始人是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比利时法学家普兰和荷兰刑法学家哈默尔。协会从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开过十四次代表大会。据最新统计,协会的国家分会有七十七个,会员有六十多人,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学术组织,在联合国享有咨询地位。  相似文献   

11.
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艳红 《中国法学》2006,1(5):170-179
刑法方法论存在着本体论和工具论之分,前者以超法规的刑法理论或制度为对象,构建的是作为哲学的刑法学;后者则以解释具体的刑法规范为目的,建构的是作为解释的刑法学。适应刑法学科自身特性并根据刑法正义性的要求,未来中国刑法学发展的趋势应当是实现从刑法本体方法论向刑法工具方法论的范式转型,未来刑法方法论的发达则是构建一套精密的刑法解释方法和技巧,走向解释的刑法学。而其基本的路径则是由实质的犯罪论上升到实质的刑法立场,并提倡与之相适应的实质的刑法解释学。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刑法哲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哲学的视域中,刑法哲学是部门法哲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法哲学和刑法学的充分发展孕育了刑法哲学的生命,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哲学的发展,有必要厘清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刑法哲学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性。中国刑法哲学必须着力研究本体与基础问题,将厘清刑法哲学的研究范围、层次、方法与视域等作为刑法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明确刑法哲学研究与刑法法理学研究的界限,探寻刑法哲学在中国刑法学研究中的功能、价值与作用。(2)现实性。中国刑法哲学必须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宗旨,关注中国乃至国际刑法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3)批判性。批判性是中国刑法哲学成熟的标志。刑法哲学不能止步于对西方刑法、刑事法学派的文化史研究,从而模糊刑法哲学与刑法文化史研究的界限,应以理性批判为导向,以借鉴性而非移植性吸收为圭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刑法学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最迅速的世纪.也是中国法制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打破中国历史的传统分期.将近代、现代和当代连成一体,回顾百年来中国刑法学发展的坎坷历程.明晓二十世纪中国刑事法制建设和刑法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学研究的独立、健康发展,迎来刑法学的真正繁荣。一、二十世纪中国刑法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开端二十世纪中国刑法的发展历程是刑法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但与传统并不矛盾。现代化是以继承传统为前提.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是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刑法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国时期开始 ,中国刑法学研究就开始关注刑法的价值、基础、基本范畴、研究方法等一些根本层面的问题。在新中国刑法的创立和发展阶段 ,刑法哲学在刑法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以及刑法学研究方法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为新中国刑法学和刑法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刑法哲学研究以超越刑法规范的本体为基本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以探寻刑法以及刑罚的本原性和终极性价值为目标 ,深入刑法规范内部进行价值分析和追问 ,在对国家刑法权、刑罚权的根据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 ,也对新世纪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勇 《人民检察》2011,(5):68-69
我国刑法学理论虽然直接继受于前苏联,但是,一方面,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基本构造来源于德国;另一方面,近年来同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刑法学对德、日刑法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引入,刑法学知识正经历着从苏俄刑法学向德日刑法学的转向。①因此,德、日刑法学对当今我国刑法学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弗莱彻教授的《反思刑法》是美国刑法学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刑法学著作之一。在我国,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邓子滨研究员翻译出版。笔者阅读此书,掩卷思索,期以一名检察官的视角领悟刑法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志  魏昌东 《中国法学》2006,11(1):176-190
当代中国刑法哲学的勃兴,肇始于中国刑法理论界对作为刑法调整对象的犯罪与刑罚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刑法学体系的改造、完善与重构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国刑法哲学研究通过对刑法的广普价值、一般功能以及基本犯罪观、刑罚价值、功能等诸多本原性问题的追问和探讨,厘清了中国刑法的诸多应然性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哲学研究体系,对当代中国刑法、刑法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展望21世纪,中国刑法哲学的发展应在准确定位、促进发展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黎宏 《法学评论》2004,22(5):115-122
近年来 ,日本刑法学的研究和借鉴在我国方兴未艾。流派纷呈的刑法解释学、绵延不断的学派对立、注重本国特色的见解吸收过程 ,构成了日本近现代刑法学发展的主要特征。研究日本刑法学 ,不仅仅是引进日本刑法学的观点 ,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格刑法学:以犯罪论体系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是存在对立的,这主要表现为一元的犯罪论体系与二元的犯罪论体系之间的对立。以北京大学张文教授为代表的人格刑法学是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互相融合的人格刑法学,其崛起可谓是侧重于主观主义与行为人主义的刑法学在我国的再生,对此应当予以高度的关注。但是,人格刑法学的观点是否具有刑事政策上的可接受性和司法上的可操作性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现今,人格刑法学只是一种美好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正>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杨春洗、杨敦先教授主编、刑法教研室教师和部分博士研究生参加编撰的《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一书,是继他们过去编著的很有影响的《刑法总论》之后,刑法学教材建设中的又一新成果。全书分总论、各论两编,共24章、40余万字,书后附有我国现行刑法典和自1981年至出版前的全部单行刑事法规22件。读了之后,深感颇具新意,它立论清晰,体系完整,繁简适中,集中展示和反映了他们对刑法学最新研究成果,从体系到内容均有其特色。我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高校刑法学教材之一,不仅可供大专生和本科生用作基本教材,也是研究生可资参考的学术专著。《中国刑法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对刑法基础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