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东亚海上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中国应着眼于新的地缘战略视角,在打造强大海军的同时,提出新的海洋安全理念和战略对策,确保中国未来较长时期里的海上安全。 ●以维护海上地缘安全为重心,调整国防布局。如果把整个东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棋盘的话,随着历史延伸,各国地缘角逐的重点区域已经从棋盘的一边——大陆,转移到另一边——海洋。棋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权的"心脏",二是中国和印度崛起为欧亚大陆上新的地缘权势中心.由此,美、中、印三国的安全战略都聚焦印度洋,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围绕印度洋海权之争,三国在印度洋极力缔造均势,并为自己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苏洁 《党政论坛》2013,(18):44-45
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板块之变、国家转型之痛、发展方式之争、力量重组之显、有效治理之难无不表明,一个全球政治的“再平衡时代”已然到来。这种“再平衡”也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环境的鲜明特色。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促动下,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都在推进自我版本的再平衡战略,传统意义上的“小国”也在努力找寻和利用新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4.
吴楚克 《党政论坛》2012,(20):20-21
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激发了周边与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参与到遏制链条当中,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地缘安全挑战。我们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突破美国的遏制战略,构筑中国的新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5.
地缘战略理论与国际霸权主义后巨涛,陈宗贤(一)地缘战略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最早创立地缘战略理论的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本世纪初,他从政治地理学角度研...  相似文献   

6.
杨鲁慧 《理论探讨》2012,(5):10-14,2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这一切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周边地缘政治稳定及亚太大国政治格局的重塑问题。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大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中美双方陷入战略猜疑和相互认知的困境;双层权力体系架构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现象;东亚合作的重点和主渠道地位及作用将受到挑战。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的战略选择需以它们特殊方式重建再平衡:把大国地缘政治上存在的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协调的动力,扩大和深化中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建设中美大国间的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7,15(6):90-93
无论是从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以及能源安全来说,中亚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后,中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展开激烈的地缘博弈。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必须采取相应的地缘战略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尹朝晖 《理论探索》2012,(3):117-120
地缘安全战略是孙中山国防及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兴建铁路、开发海南、经营亚太作为地缘安全的重点;主张陆海并重,发展空权;认为地缘安全是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之上,要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必须立足内陆,挺进海洋,发展航空,把陆、海、空兼顾作为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核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富国强兵作为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必须积极发展国防科技,把国防科技力作为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美国为维持其一超地位,极力从地缘政治上遏制迅猛发展的中国,而印度是美国越来越看重的抑制中国硕大的棋子,遂制定了"拉印制华"战略."拉印制华"战略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理论,"拉印制华"战略的实践会对中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中国要加强警惕.  相似文献   

10.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未来10年中国周边地区将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战略“塑造”的大棋盘 未来10年,亚太格局及中国周 边安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 化,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仍然可以套用一句老生常谈的俗话:挑战与机遇同在。 未来10年,中国周边群雄并起,5至7支主要战略力量将在亚太并存竞争,逐步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因发展速度不同步,到2010年,中国周边经济布局和力量配置将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上,印度有能力在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长为经济大国;东盟、韩国经济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朝核问题中朝美双方行为的战略逻辑,论述了朝核问题背后的地缘政治本质并结合实际探寻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中国对朝战略。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1)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即"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平衡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明确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是对接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是突破地缘政治局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考量,是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战略自觉。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在实践中要自觉领会新思想、立足新常态、践行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形势:苏联解体使来自北方的陆权安全威胁得以解除,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目标中的权重进一步上升。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及台海局势恶化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中国地缘政治重心正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权优先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海军是海权构成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中国发展海权的迫切需求,中国海军开始战略转型,这样的转型在提高海军战斗力、改善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同时,也将对亚太地区海权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两岸关系新形势为建设海峡经济区提供新机遇 1、海峡经济区是中华民族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以后,胡总书记一再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台湾领导人也认同“九二共识”,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经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概念,包含了台港澳和祖国大陆在内的经济的总称,这从本质属性上对两岸经济关系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也就是说台湾、大陆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中华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台湾海峡为地缘特征的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2016年6月,欧盟根据其战略环境的变化制定了新的全球安全战略,其中展现出对亚太地区的鲜明政策调整。这种转向既立足于欧盟的发展需要,更着眼于亚洲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同时也受美国的亚太政策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欧盟的亚太政策具有战略提升、规则至上、网络建构、实用原则与地缘政治色彩等不同特征。然而,其亚太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却面临着欧盟内部裂变、美国战略调整以及中国等亚太主要国家的战略回应等多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09,(16):29-29
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一直以来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许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  相似文献   

19.
陈向阳 《党政论坛》2010,(20):19-19
近来,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加快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重心”东移亚太,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加速崛起,中美力量对比及对亚洲的影响力“美消中长”,美国亦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中美互动聚焦亚洲,“中美如何在亚洲共处”已成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21世纪以来,俄罗斯政府加强了远东地区开发的力度,并致力于在东北亚地区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各种领域的经贸合作。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邻国,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一直是俄罗斯远东合作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俄罗斯将远东地区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的拓展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