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京霞 《法庭内外》2006,(11):44-45
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是不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事项。是否需要在变更登记前进行前置审批?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前不久审结的一起工商行政许可案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在这起案件中,因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在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时未提交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文件。工商局据此作出的准予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的行政许可决定被法院终审判令撤销。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平度市行政审批中心自2001年运行以来,在规范审批行为和提高审批效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审批行为不规范、程序复杂,是审批中心工作中一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中心采取措施严格规范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程序,特别是对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并联审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投资项目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等所有需要多个部门联审联办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流程,并向社会公布,使申请人一目了然。同时,…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行政许可法》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文 《法学杂志》2004,25(5):45-47
商事登记包括但并不限于企业登记。关于其法律性质,由于掺杂了登记前置许可及营业许可,实难以将其作确切的界定。但综合言之,在我国,商事登记可谓“准行政许可行为”。基于商事登记性质,将我国商事登记机关确定为行政机关具有实践价值。但在登记机关法律责任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行政责任来维护登记秩序及商事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行政机关正确行使权力和方便行政相对人获得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中心只是行政许可场所集中,未涉及行政许可权集中,不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的类型.设立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行政许可权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一种模式,此种模式存在明显缺陷.我国宜采用分散方式集中行政许可权,重点是纵向集中和流程集中.一般行政许可、登记可以适当集中,特许、认可和核准不宜集中,专业技术性强的行政许可不宜集中.大部制改革促进行政许可权集中是实现集中行政许可的重要方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阶段性行动方案,机构改革完成后,应当更多考虑职权法定原则实现问题,不再频繁实施调整行政许可权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际,非行政许可审批将何去何从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与行政许可并行的审批制度,非行政许可审批长期以来呈现过多、过滥问题,直接影响《行政许可法》有效实施。在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尽管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一种审批类型被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仍然会以某种形式长期存在,并且还会制约和影响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进程。因此,必须加大对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力度,把非行政许可审批纳入法治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本项目管理尚未放开,外资企业设立、外汇资本金验资询证等列为行政许可项目.需要管理相对人提供规定的申请资料.其中个别业务需要提供公证文件。由于外汇市场复杂多变,外汇资金避险逐利。而不同公证需要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各异.外资企业应对外资外汇管理业务的公证也呈现多种性.在外资外汇业务管理中.公证具有一多一少的现象,即境外企业状况公证证明多,而代为出资公证证明少。外汇管理政策明确规定需要提供公证文件的是。若实际缴款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不一致.外商投资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向外汇局验资询证时须提交经公证的代为出资证明。需要证明文件而未强调公证的是.外方投资者为境外机构的。外汇登记时需提供其机构登记注册证明文件。  相似文献   

7.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4,(17):7-7
632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9月10日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发布会上表示,一年多来,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今年将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坚持数量质量并举,全面清理前置审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行政许可具有依申请性、审查性、授益性等特征;在实践中要准确把握行政许可,还必须厘清其与行政审批、确认民事权利登记、处置财产权的审批及知识产权的授予和注册行为的关系;此外,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9.
非行政许可的内涵和性质是正确界定非行政许可在实践中严格规范其运行的基础性问题.行政审批问题具有的复杂性以及行政机关认识能力存在的局限性是导致“非行政许可”内涵难以界定的主要原因.从行政许可的特征及其与非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关系入手在逻辑上分析可知:非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准予从事除“特定活动”以外的活动,或根据其他机关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申请,准予其从事一定的活动.非行政许可中的外部行政行为具有验证性和确认性,内部行政行为具有权力和职能的分配性.  相似文献   

10.
一、总则 1.判断行政许可的标准有哪些?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许可, 按照行政许可法第2条、第3条、第12 条的规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 事务的管理行为,不包括对民事权利、民事 关系的确认。因此,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 组织机构代码、商品条码的注册,产权登 记,机动车登记,婚姻登记,户籍登记,抵押 登记等,不是行政许可;而城市规划管理中 选址意见书的批准,土地管理中对国有土 地使用权出让的批准,是行政许可。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外部行政 管理行为。外交部门对地方政府外事办公 室、有外事审批权的国务院部门颁发因公 护照权、护照签证自办权等的审批,不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涵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且极具争议,《行政许可法》最终采纳了同一概念说,从立法上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在实际执行中,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又出现了分离,大量的行政审批被以非许可类审批的名义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去,导致《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不断被限缩,重新梳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以明确《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已经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两者之间出现分离的原因,讨论了行政许可行为的识别标准,并对立法上如何规范和约束行政审批行为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许可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倾向,大量的行政审批不断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来,使得行政审批至今仍大量存在,依然存在对行政审批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而针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需要得到政府配套改革的有力支持,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虚假登记、重复登记、登记内容错误、登记效率低下等弊端,为解决不断登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引入公证制度.本文从公证制度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中的应用角度入手,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将公证前置设置为作为不动产登记的最佳方式,并对不动产登记中的公证前置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构建,以期更好的解决不动产登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行政审批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项目。简政放权成效显著,实质法治得到深入推进,但形式法治却存在一定瑕疵。国务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对行政许可及其标准作出解释性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和取消行政许可等方面,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存在差异。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监察》2008,(7):F0003-F0003
深圳市监察局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行政监察工作,运用网络技术逐步实现对施政行为实施全程监控,相继建成“深圳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深圳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电子监管系统”、“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电子监督系统”、“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并将四个系统整合成为“深圳市行政电子监察评价中心”。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的全程监控;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电子监管系统实现了对政府和社会投资的所有重大项目审批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起到规范审批、优化审批,服务审批的作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电子监督系统通过构建数据交换和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6.
公司登记行政许可性质的法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我国《行政许可法》仍然将公司等企业设立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列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致使行政许可的目的与设立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意义产生法理上的背离。行政许可的目的是防止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而公民设立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不会危害公共利益。在公司设立领域,行政许可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无法和谐,导致公司登记行政许可性质法理依据不充足。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相关概念的模糊性,导致非行政许可审批乱象丛生。以丽水市为例,一些行政许可被错误地归入非行政许可审批,而一些不应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象的行政行为,也被纳入其中。分析乱象的成因,首先是行政许可被有意无意地划归为非许可审批,其次是由于行政审批概念的摇摆不定,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应当是人们对行政审批改革赋予了比既定目标更高的期望。非许可审批外延的泛滥,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同时存在被高估和低估的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于调整行政审批改革的目标,并对改革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精细管理,避免改革变成一场数字游戏。  相似文献   

18.
周怡萍 《法制与社会》2010,(30):140-142,166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管理实践中发展出"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概念,其内涵远远超出内部行政行为的审批,大量审批事项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名义规避《行政许可法》的制约。其设定实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存在设定主体混乱、认定标准不一、数目相差悬殊、名称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破坏了行政法制的统一,影响了行政审批的正确实施,削弱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发布决定设定、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是行政许可主要设定主体。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权被滥用,设定行政许可程序、内容不规范,设定行政许可具有随意性。国务院将非行政许可审批、核准等措施排除在行政许可之外,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约束。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的实践妨碍了《行政许可法》实施,增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高菲 《时代法学》2005,3(5):17-32
中外合资/作经营企业股权确认及/或变更争议案件为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案件,可以通过仲裁或民事诉讼得以解决.对此,人民法院不应裁定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予以解决.行政机关不予审批的不作为行为以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提起行政许可诉讼的两个基本要件.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正常行政许可行为不服不构成行政诉讼的标的,但构成行政复议的内容.当事人通过虚假或欺骗行为获得的行政许可,如本案的股权变更等,依法可通过向行政部门申请撤销得到补救.当事人只有在行政机关不作为不予撤销以欺骗行为获得的行政许可/审批时才应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