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中存在着精神解放维度,精神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深层次内容,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深入解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和物化,并洞察到资本逻辑自身的内在悖论,强调在精神层面上要恢复完整的人性,使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得到充分解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是科学分析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增殖逻辑导致的生产扩张、分配失衡和消费强制造成了资本主义内部危机。本文立足资本增殖逻辑全球化的大背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规避国际经济危机传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破除消费主义影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春玲 《理论月刊》2015,(1):165-169
在现代性语境下理解生态问题,资本逻辑是罪魁祸首,负有不可推卸的原罪责任。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客观强制力量,通过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及其相互作用不断地向自然资源索取,使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资本逻辑催生的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的生态异化,引起了异化消费,激化了生态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市场的拓展,将生态危机转嫁和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使生态问题殖民化。所以,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制度造成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内生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交融互动所构成的生态—生命共同体,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前提条件和自然根基,生命安全是生态安全的表征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与生态—生命逻辑的背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和健康,导致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双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为破解当代世界难题指明了出路,其价值旨归在于: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自然基石,经济发展是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统一,确保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环境权益;三是用法治和制度为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保护和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伦理责任,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建共享美丽健康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论资本的协同共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顺仙 《前沿》2007,23(1):48-52
资本主义的资本活动既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中占着中心地位。如果任凭资本按其固有的内在逻辑和活动规律发展,会不同程度地加剧我国社会转型中的诸多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定位资本活动,如何将资本纳入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课题。本文认为资本活动是中国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同共进这一跨越式战略目标的现实途径之一,但必须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民有”、“民享”的价值体系,并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资本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化,让我们收获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三赢”。  相似文献   

8.
刘霞 《人民论坛》2011,(7):172-173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资本属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理清马克思主义"资本"概念,就必须了解其自然属性中的无限增殖性、扩张性和流动性,以及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特征,并把二者置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脉络中加以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资本属性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集中阐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掠夺与剥削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危机,并且阐明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资本逻辑。因此,要解决新陈代谢断裂,必须打破资本逻辑,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对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组织主体,又是组织发展的目标,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化的进步。伴随资本垄断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组织化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解体。当代资本主义组织化表现出金钱逻辑的凸显、物化逻辑的扩张、增殖逻辑的膨胀,暴露出其内在资本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资本总公式同人的需要之间、资本逐利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西方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有限组织化再难引领人类社会组织化的新实践,要实现社会组织化的新发展,就必须超越资本逻辑。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世界性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化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展现出的变革性、人民性和使命性特质。这种特质同人类社会组织化发展原则相适应,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为扬弃和超越组织化资本逻辑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蔡志荣 《前沿》2010,(13):84-86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道德资本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道德资本在生产环节确保了生产的双赢性、人本性和生态性;在交换环节有效维系了市场、简化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降低了交易费用、内化了负外部性;在分配环节兼顾了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在消费环节构建了消费者的自主性消费理念。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搭建了伦理平台,从而解决了经济与道德的二元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文化日益脱离马克思·韦伯高度赞扬的建立在节俭和适度的清教伦理之上的成功文化特性,表现出新的特征和危害.资本主义文化新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念反映,表现为贪欲引发的消费主义、资本贪婪和普遍债务,其本质是对经济增长需求的合法化的价值认同,倡导对经济无休止增长的需要把全球所有的民族—国家与一切事物都纳入资本扩张的逻辑,如巨大的“漩涡”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难以自拔,并带来自然资本、政治资本及社会资本的枯竭,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它唤起了人民难以遏制也难以满足的持续提高的期望将引发重大社会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深受其资本主义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开创的用资本逻辑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在矛盾这一个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借鉴价值。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既要把握资本逻辑的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警惕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怀涛 《求索》2010,(12):109-111
马克思的三大拜物教批判话语的逻辑递升基于商品、货币、资本经济范畴的演变。他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述了商品、货币、资本范畴的演变的历史与逻辑,为我们科学地理解拜物教批判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追求利润、实现增殖是它的基本逻辑。正是在这一逻辑的作用下,人类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价值的增殖,便毫不犹豫地盘剥自然、开采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以说,以资本逻辑为动力建制的生产活动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并继而陷入一场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之中。分析资本逻辑制约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并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探讨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从根本上超越资本逻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东柱 《前沿》2013,(7):50-52
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始终与资本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资本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形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体现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形态的变化之中,以资本为主导的三大拜物教,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资本核心的地位。资本生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实现吗?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就社会形态特质而言,根源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发展观内蕴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合规律性发展;二是"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发展;三是"统筹兼顾"的合伦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质及其制度安排与科学发展观的上述任何一个维度都是悖逆的,资本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政治活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领域对人构成了全面的掌控.资本逻辑僭越以致消解了"人本"逻辑,"资本"、"物本"替代并吞噬了"人本".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在其社会形态下的不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9.
郇雷 《岭南学刊》2020,(4):26-34
资本的统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而且具有较强的调试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资本主导的逻辑一以贯之,是我们把握资本主义阶级统治实质的一条主线。当下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主宰了政治进程,形成了资本政治的现实。资本政治放大了选举民主的局限性,隐藏着寡头政治统治的风险,形成了"否决政治",致使国家治理陷入困境。由此,资本主义政治逐渐走向封闭、僵化和保守,也越来越与现代社会的政治逻辑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徐水华  周红山 《前沿》2011,(3):164-167
从资本逻辑的视角看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求无止境利润的资本,对现代生态问题的缘起负有不可推卸的原罪责任。为了保证剩余价值的实现和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资本必然不断进行以侵占自然、污染自然为前提的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以保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对资本的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逻辑的揭露和批判,揭示现代生态问题的资本根源,寻找现代生态问题的解决路径,对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