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福森 《理论探讨》2002,1(2):17-21
物质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既然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总体 ,那么对社会历史就不能离开价值论的解释。这种价值论是以人为尺度的关于人的生存论、发展论、解放论。而对历史的生存论解释则是终极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白居易在《缭绫》中表达了对纺织女工艰辛劳动的赞扬和同情。中国历史上,纺织业在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传统国际贸易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指出 :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1)
通过对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考察,发现这两种观点只考虑到技术的价值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离开了人这个尺度便无价值可言。在传统的价值观下,技术创新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目的,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价值的概念由社会系统扩展到自然系统,建立以"自然"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是缓解这一危机的根本方法,进而在这种理念的规制下进行技术创新的生态性转向,实现由传统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的转变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6)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主要基础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具有对实践基础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它以社会发展形态论、目的论、动力论、道路论和代价论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观,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单个意志的角度出发,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立足原子式的个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意志的空洞的推理公式,展现出一种“认识论真空”,因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恩格斯实际上是在要素与整体的关系意义上阐发单个意志及其合力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合力论”紧紧地依托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是空洞的推论公式。通过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考察,“历史合力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内在矛盾,进而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彰显其所具有的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力量,不断僭越人的主体地位代替人选择、判断、思考和行动,人工智能的高度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性被遮蔽,其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操控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剧了人被智能技术宰制而失去自由和反思批判精神的主体性危机。数智化背景下,应通过批判审思人工智能技术范式,适时采取自觉的“中辍”行为,以人之理性矫正技术的任性,引导智能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服务,清除智能拜物教意识形态迷思,营造人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加快智能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李士坤 《理论视野》2008,(2):18-21,25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论述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以纪念这部著作问世160周年。  相似文献   

11.
The dominant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social change, the “technology assessment” model, is criticized for being technologically deterministic, over-ambitious and insensitive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ree “lessons from history” are offered:
  1. A multiplicity of disciplines, world views and explanatory factors are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2. The lack of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and explicative theory in this field call for modesty in attempts to quantify and predict social impacts.
  3.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and diffused through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冬俐 《学理论》2012,(7):53-56
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类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在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实践者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也找到了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归约为以民为本和以人民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和阶级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的完整的形态.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依赖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安排,依赖于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客观社会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5.
胡俊俊 《学理论》2012,(12):258-25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教育方式,从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内容包括、方式、范围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到这些新变化和新规律,才能在现阶段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社会科学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人价值也正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转化而凸现出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本力图从学理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科学的划分与整合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肯定了知识系统中不同知识门类的发展、演化和交叉、融合过程;并通过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互结合、不可或缺的实证分析,给人们以启迪、摒弃知识门类偏见,迎接一个科学精神与人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  相似文献   

17.
实施人口生育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虽然 ,目前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完整意义上的成熟的人口法 ,但是以调整人口关系某一侧面的单一的人口法规却已经被陆续制定出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 ,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认识自身生命更替的新的社会变革 ,是人口生育行为规范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要适应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自身提出的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认为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测算需从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评价体系、构建专门的数据库这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ow do we study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While social semiotics provides an extensive toolkit for analysing multimodal texts and semiotic practices, the study of social media as semiotic technology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social semiotic framework that allows us to describe in analytical details the multimodal meaning potentials offered by digital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and connect these to multimodal text-making and semiotic practices while underscor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Our framework is organized around seven interrelated and inherently informed dimensions: (1) multimodality, (2) practice, (3) the social, (4) medium, (5) the material, (6) the historical, and (7) the critical. This framework could pertain to most types of semiotic technologies, but will here be developed for accounting for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and its viability will b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Instagram. By developing this framework, we aim at elaborat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tical tools of social semiotics, and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bringing forward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how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enables making, enacting and managing meaning.  相似文献   

20.
Postmodern Cinema and Hollywood Culture in an Age of Corporate Coloniz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stmodern cinema has emerg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s a powerfully creative force in Hollywood filmmaking, reflecting and helping to shape the historic convergence of media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nsumerism. It corresponds to the post-Fordist, globalized phase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ypified by increasing class polarization, social atomization, urban chaos and violence, ecological crisis, and mass depoliticization. Departing from the modernist cultural tradition grounded in the Enlightenment, norms of industrial society, and faith in historical progress, postmodern cinema is characterized by disjointed narratives, a dark view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mages of chaos and random violence, death of the hero, emphasis on technique over content, and dystopic views of the future. While postmodern directors such as Woody Allen, Oliver Stone, Robert Altman, Quentin Tarantino, the Coen Brothers, Mike Figgis, and John Waters produce films that are often highly original and even subversive, their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al Hollywood formulas and motifs that define the studio system - their pronounced cultural radicalism - is rarely associated with any sort of political radicalism even where a harsh social critique might be visible. Postmodern cinema helps reproduce the very popular mood of anxiety, uncertainty, fear, and cynicism that it mirrors in the general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