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相似文献   

3.
高兰 《国际观察》2016,(4):42-56
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实践的视角看,都存在不公平性。南海争端的核心是领土主权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不适用于主权和领土争议,因此也就不适用于南海争端的处理。菲律宾对中国提出南海仲裁案的背后推手是美日等国。基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为了解决南海争端,中国采取外交谈判优先的战略,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外采取了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海洋威慑战略,日本则实行国际干预架构下的海洋同盟战略。采取上述不同战略的根本实质在于中美日三国围绕南海展开的海权博弈。中国应倡导南海海洋治理的两个创新性理念:以法治海、以海治海。  相似文献   

4.
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南海战略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海权战略、南海问题、地缘政治、海权强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政策研究。鞠海龙教授已出版个人专著6部:《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海南侨务工作概论》(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  相似文献   

5.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认为,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美国。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虑,企图在海洋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以延阻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则加深了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矛盾。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深化、规模加大、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但不至于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在发展海权时,应处理好与美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印度因中印边界争端和中国快速崛起而对中国的恐惧感不断上升。为反制中国战略“威胁”,印度利用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化之机,将南海作为遏阻中国扩大战略影响、牵制中国战略布局的新战略支点,通过加强与南海争端国和域外大国关系,强化自身在南海的实际存在等方式介入南海,使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难度,对中国在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战略利益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日益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理所当然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发展海权持有疑虑与否定的态度,并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方向,即台湾代表的东向,南海代表的南向和印度洋代表的西向采取了遏制手段与措施。美国因此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冷战结束后太平洋已成为世界海权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分别是太平洋两岸地缘重心国家,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关系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在海权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制约与反制约斗争还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8.
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现实最大的特点。陆海复合国家既有其地缘优势又有其 地缘劣势。陆海双重易受伤害性和战略选择两难性等陆海复合国家地缘劣势在中国陆权与海权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发展海权的地缘战略,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笔者认为, 从安全形势、现实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 发展海权对于目前处于崛起 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战前“地缘政治学”的反思及“海洋国家论”的泛起,是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主张巩固与美国等“海洋国家”的同盟关系,加强对中国等“大陆国家”的遏制防范是其重要推论。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研究在总体上依然没有超越经典地缘政治范畴,对权势对抗、空间争夺的迷信和对意识形态对抗的渲染是其主要的理论风格。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对当前日本对外战略的制订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关系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受两个基本因素制约:一是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国家大战略,它决定了中国东亚安全战略的基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与促进协调合作相结合,争取用和平合作的方式消除各种威胁;二是台湾问题的影响,在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中,必须把遏制并随时准备用军事力量阻止外部势力染指台湾或怂恿"台独"分子铤而走险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其宗旨是超越差异和分歧,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通过合作促进安全.具体来讲,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实现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睦邻友好,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盗问题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海盗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 ,在现代社会又卷土重来 ,并和全球其他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如毒品走私、人口贩卖、军火交易 ,甚至与恐怖主义同流合污 ,从而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项重要威胁。一、海盗的兴衰及海盗定义的演变海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征服海洋过程中逐步产生与发迹的 ,自从有了海上贸易 ,就出现了以此为生的海盗。各国对海盗的认知及定义 ,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根据海盗对本国利益所造成的实际威胁程度几经反复而确立的。这些定义迄今仍为各国所延用。海盗的出现依据文字记载大概已有 30 0 0年左右的历史 ,最早对海盗进行文字描述大…  相似文献   

12.
苍茫云海间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美丽的图景世界,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创造,在快乐的追寻中走进美好的空间,以此来寄托心中的那份理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环黄渤海地区,各国在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及市场容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该地区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资源互补、资金互补、劳动力互补、科技水平互补关系,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效益;通过产业结构互补,为产业合作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市场互补,发展环黄渤海区域市场。  相似文献   

14.
This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key concepts of integration and exemplifies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to processe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Baltic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海政策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美国南海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受到美国学界和政界新孤立主义、中立主义和干涉主义三大思潮的影响.美国政府现行南海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中立主义,但在近期政策辩论中,干涉主义派正在积聚力量,并设法影响政府的中立主义不介入政策.这一新动向反映了美国智库和政界对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洋地缘战略和策略在认知、界定及选择等议题上的改变,美国南海政策也相应地出现微调迹象.  相似文献   

16.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Sheila A. Smith 《Orbis》2012,56(3):370-390
This article offer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2010 crisis emerged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e debate that it sponsored within Japan suggests that a crisis management initiative between Beijing and Tokyo rather than an overall reconciliation agenda may be what is now needed. The author contents that greater predic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se maritime interactions will go a long way to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what has to date been a very uneasy and publicly sensitive aspec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8.
19.
As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s, U.S. foreign policy makers have become less convinced of the influence geopolitics and power politics have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y now risk losing touch with rising competitors like China that continue to view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geopolitical terms. Chinese geopolitical strategists have great influence with the country's defense policy makers, who are focusing increasingly on the need for China to establish command of the seas—a goal that threatens conflict between it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out Asia. In order to prevent a return to a world dominated by aggressive, geopolitically driven actors, the United States cannot afford to assume that China shares its worldview and that geopolitics has disappeared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20.
卢芳华 《东南亚》2009,(4):6-10
南海争端涉及多个国家。作为最大域外因素的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三个渠道介入南海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同时,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构想已日趋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