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议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地方政府横向合作是当代治理变革的趋势。本文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有利的因素与存在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调整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的愿望是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认为,地区利益、地方政府权限以及合作协调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形成了地方市场分割以及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本文在对我国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现状作了解的基础,提出要建立合作型的竞争,促进区域地方政府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经济,中国政府也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以达到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其中,为了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自身投资的能力,国务院于2009年1月下发了《关于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制订了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计划。2009年4月3日,我国首只地方政府债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盛行,“服务型政府”日益进入我国政府和公众的视野.在我国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今天,公共服务能力日益成为政府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地方政府作为联系中央政府与公众的纽带,与基层公众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下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下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哲  杨锦儒 《法制与社会》2011,(16):149-150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能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有效杠杆。而美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先行与我国,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本文以沈阳为例,首先剖析我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比阐述美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给予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云亮 《法治研究》2012,(12):36-41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朝着法治经济方向努力,不断强化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规范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强调经济民主、经济秩序和经济法制,更重要的还是科学规范、协调和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权限关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需要最大化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监管、调控等方面的职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法运行。  相似文献   

7.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我国地方在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和按期还贷等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具体而实际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外国政府贷款资金的使用和项目效益的提高。为此,笔者现就建立和完善地方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还贷保障机制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林森 《法制与社会》2014,(9):143-144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我国明显提升,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指导规划,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地方政府合作的探讨,对实践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消除区域经济差异,改善区域循环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合作中却又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因此,如何合理的协调、促进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合作成为了当今行政管理领域研究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守信利民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地方政府信用缺失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侵蚀着政府的合法性.在影响地方政府信用水平的众多因素中,地方政府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是造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法律中涉及政府信用的原则主要是人民监督、依法行政、政府赔偿和信息公开,而这些法律制度远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因此,本文在分析政府信用内涵及其法理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即地方政府信用征信法律体系、地方政府信用评估法律体系、地方政府信用监管法律体系和地方政府信用惩罚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难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
薛男 《行政与法》2005,(11):57-58
全民创业,加速民营经济发展是实现吉林振兴的力量之源。但目前,百姓在创业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由于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不积极作为或不正当作为所造成的困惑和问题。助推全民创业,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国家公务员必须努力加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周菊 《政法学刊》2010,27(5):34-39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有统一、完善的法制作保障。国家统一的法制往往满足不了特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又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作用,且地方立法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借鉴美国的法制协调经验,构建我国的区域法制协调机制,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挑战,关系着能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政府行为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区域增长主体和次级协调主体,不但要高度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加快自身改革,以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跨省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已十分明显。但目前我国各省、市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立法现状不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借鉴欧盟法在其成员国中直接适用和优先适用的成功经验,我国可构建一种能在一定经济区域内的各行政区划内统一适用的区域行政立法模式和体系,这是介于国家行政立法与现行地方行政规章之间的行政立法合作模式,它对于协调目前地方行政立法冲突、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是一种较为有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创新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国地方创新国际化存在的诸多不足,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根据各自区域资源与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知识产权保护及政府财政支持等措施,促进区域的自主创新及其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经济立法在中国地方立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各省及各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其总体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各项具体立法指标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地方经济立法的数量、自主率及更新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明显,而地方经济立法的比率和地方经济发展则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地方经济立法只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法治环境的一个方面,在加强地方经济立法的同时,相应执法与司法机制的完善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化解区域经济开放性与行政区划封闭性之间的冲突,我国探索出了科层制、市场化和网络化治理三类地方政府合作模式.本文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三种模式的表现形式和各自的利弊进行比较,以期为未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思想的阐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其"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其目的是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精髓,结合本土资源,培育国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明晰权力(利)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号称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的道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次发展浪潮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扬长避短、积极改革才能激流勇进、顺流而上。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阐述,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和制度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之上的法治经济。转型期中国社会领域信用普遍缺失有其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使得在我国重塑信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在信用重塑系统工程中将面临着严重地挑战,必须肩负起其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