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三村建设”是在农村落实“三个代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其理论依据 :“三村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道路 ;是党领导农民自我解放、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反映了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求 ,找到了解放新时期农村发展三大基本主题的有效途径。推进“三村建设” ,落实“三个代表”就要树立以科技为本的理念 ,引导“科技富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 ,健全“民主管村”的机制 ,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三村建设”的落脚点 ;树立以法治为本的理念 ,用法律保障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把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作为“依法治村”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雪原 《新视野》2003,(2):70-72
建立在“二元经济”基础上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人口”管理,是制约人口城镇化的“瓶颈”,也是形成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的突破,关键在于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障改革寻求物质基础;维护家庭养老非正规群体行为,为社会养老正规行为的建立赢得时间,发展市场取向的农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旨在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质量。文章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从发展度、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研究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利益指标体系;通过福建与全国的69项利益指标实际数据,计算福建对全国的比较系数,指出总体上福建优于全国但发展很不平衡;进而提出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城乡协调、致力工农协作、调整产业布局、形成聚集效应、有序深化改革、利用价格杠杆、强化税收监控、实行特殊政策、提高协同意识等10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我国必须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太多,因此,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1.5产业”可以较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三农”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他告诫有关领导同志 :“农业是根本 ,不要忘掉。”本文阐述的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想主要包括 :农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 ;加快农村发展 ,要靠政策和科学技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 ,发展乡镇企业 ,国家要支援和保护农业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思想对统筹城乡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峻 《党建》2010,(2):29-31
回顾2009年,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再获丰收,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农业各业平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民生逐步改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因农业劳力转移受阻,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矛盾日趋激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对协调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沉重的人口压力下,我国必须选择“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国人尤其是农村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此,必须对当前实施赶超型、跨越式发展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支农惠农的一项重要政策。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农业容易受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做好农业保险工作,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开展  相似文献   

10.
赖金生 《求实》2004,(8):93-94
建立农民负担长效监督机制 ,应从“四个规范”入手 :一是规范涉农收费 ,防止农村乱收费行为 ;二是规范“一事一议” ,防止农村乱集资行为 ;三是规范政府行为 ,防止农村乱罚款行为 ;四是规范财务管理 ,防止乡村乱开支行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