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和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社会化运动以来,民法社会本位得以确立,并在实际上与权利本位相契合。但是,理论与实践中对民法社会本位的定位却出现了偏差,使维护市民私权的民法因其自身系统内的价值定位变迁而异变成为政治国家侵害私权的工具。欲彰显民法维护和实现私权的固有价值属性,需重新解读民法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3.
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是民法现代化的起点。21世纪的民法应以自然价值为本位,其现代化的模式将是在国际统一民商法运动的主导下整合并加强国内立法。民法现代化标准在内容上应坚持市场经济标准和时代潮流标准,在形式上应选择总分并存式。  相似文献   

4.
章礼强、王成兵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在"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一文中谈到:民法要以市民或私主体为本位,以尊重、保护市民的私人利益、自由意志,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维护其精神安宁为出发点。民法以市民社会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直接目的。民法赋予人(即市民)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5.
私权神圣和私法自治构成了近现代西方民法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随着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日渐衰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民法基本理念呈现出由"私权本位"向"社会本位"或"社会优位"观念的转变.反观当代中国,集体主义仍为社会意识的主流,私法的历史传统相当薄弱,以个人权利保护为核心理念的民事法律制度仍然缺失.我国民法基本理念的现代化应该朝着树立私权以及私法观念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警察权力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治权力。警察权力的核心是刑事侦查权和社会治安管理权。以人权保障为本位的"警察公民主义"价值观已经渐渐取代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本位的"警察国家主义",现代法治社会中警察权力的设立旨在保护公民的权利。在刑事侦查中,警察权力的行使应当在民法的框架内,否则很容易侵犯公民的民事权利。民法是众法之基,欲治公法必先治私法。人民警察需要学习民法,准确把握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牢固树立权利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在民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民法最初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民法最终回归的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民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以私主体为本位,尊重私权,培育私法文化。  相似文献   

8.
史尚宽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者之一,中国民法第一人。史尚宽倡导“参以各国法例”、“准诸本国习惯”,其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物权法由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其参与立法的《中华民国民法-物权法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大量引用,成为连接中国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女权保护不仅是立法的任务,更须在司法中得到落实,如何适用法律对妇女权利保护至关重要。在民国一起妇女诉请别居案中,虽然《中华民国民法》并未规定别居制度,按照民法传统理论,当事人不能享有诉请别居的诉权。然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秉持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突破法律常规,以保护妇女权利的社会价值共识指导司法过程,赋予妇女诉请别居的诉权,并在别居后的权利义务安排上予以照顾,从而使妇女权利得到了保护。  相似文献   

10.
女权保护不仅是立法的任务,更须在司法中得到落实,如何适用法律对妇女权利保护至关重要。在民国一起妇女诉请别居案中,虽然《中华民国民法》并未规定别居制度,按照民法传统理论,当事人不能享有诉请别居的诉权。然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秉持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突破法律常规,以保护妇女权利的社会价值共识指导司法过程,赋予妇女诉请别居的诉权,并在别居后的权利义务安排上予以照顾,从而使妇女权利得到了保护。  相似文献   

11.
蔡恒松 《前沿》2010,(23):70-73
社会利益的实质是秩序。任何法都是以维护利益秩序为己任。在维护利益秩序中,民法确立社会主体获取利益的平等资格;行政法规制行政权力的授予和控制;经济法促进社会经济以相对最小成本,获得相对最大收益的发展;而社会法则通过对主体生存发展最低需求的保障展现其独特的立法取向。因而,社会利益本位不是个别部门法的选择。不同的部门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共同追求社会利益本位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警察院校本科阶段民法学课程有其教学基础条件的特殊性,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方面有其特殊定位要求。警察职业教育本位的民法课程在学科体系、教材内容、课程重心方面应呈警察教育倾向性,以形成警察特色的民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政府采购中政府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政府采购法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既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又包括民事法律关系,同时还包括经济法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本文从政府采购所具有的经济性、公益性和公私兼容等特征出发,结合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属性、经济法的社会利益本位观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等方面,对比行政法、民法进行探讨,认为政府采购同时具有经济法属性。  相似文献   

14.
周伟芳 《公安学刊》2002,4(4):18-21
民法是调整一国内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是一国国内法的一个基本部门法。民法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蓬勃兴起 ,是有其深远的经济、社会渊源的。没有商品 (市场 )经济的兴起、发展———民法的经济渊源 ,没有市民阶层的产生、市民社会的形成———民法的社会渊源 ,就不可能产生民法 ,民法就会失去其存在、发展的基石。本文以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为支撑点 ,初步分析中国民法蓬勃兴起的社会基础 (原因 ) ,为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法体系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政府守信,即政府在行政中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由信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最早起源于古代罗马法,本为民法上债权行使及债务履行的一项原则,进而扩充私法的全部领域,在私法中被称为“帝王条款”。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本位的观念取代个人本位的观念成为社会主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诚实信用原则开始广泛适用于公法领域,成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原则。 对这一原则,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专指行政活动的诚实信用,应将它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将它应用…  相似文献   

16.
义务本位是人类身份法时代和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外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权利本位是人类契约法时代和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社会本位实现了个人本位为主、团体本位为辅的有机结合,既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更注重对个人合理需要的肯定、保护和满足,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外部力量为辅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西方法律社会化的动力较足,保证了法律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遵从,最终使之走上了现代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7.
民法文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则和社会成员对权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警察执法的改善提出了严厉的挑战.而现行条例对民法文化却重视不足,缺失有余.新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以上诸方面与民法文化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8.
民法秩序靠什么来实现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马洪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主要由民法来确立,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主要由民法来规范。在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今天,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先确立民法秩序。民法强调平等自愿原则、自然人...  相似文献   

19.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社会原型研究是社会转型研究理论根基的历史追问.和合本位、仪礼本位、宗法本位和土地本位构成了中国社会原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母本,在"历史时空"的延续和发展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外来文明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异,但中国社会的"基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原型转型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四大标志构成了社会原型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