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
徐鑫 《人民论坛》2012,(26):38-39
政府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而公民的权利则是通过宪法及其他法律确立并加以维护的。政府权力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政府权力的扩大往往会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而公民权利的切实维护与有效保障又需要法律权威性的社会认可。我们应理顺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为其良性互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知情权是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权利的关键,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知情权已由《宪法》赋予。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支撑,公民的知情权还停留《宪法》原则的权利层面上没有被确认为实有权利。反思非典的教训,我国权力机关应加速对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及立法研究,早日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大月刊》2010,(5):45-45
在现代社会,出于完成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公民把自己的权力让渡出来成为一种公共权力赋予政府,以完成个体公民不可能完成的一些公共事务。但公民让渡出了权力,却收回了权利。因此,在政府是否体现了公民的意愿,政府是否保障了公民的权益,政府是否满足了公民的要求等方面,公民都有不可侵犯的去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绝对权利。  相似文献   

5.
陈俊 《传承》2010,(3):132-134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对全体公民和组织有约束力的力量。政府权力失控必然造成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对政府可能产生的违法行为,必须有健全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约束。本文试分析传统的以权力、权利制约政府权力的有限性,然后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探索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期对健全政府权力监督机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师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律师制度的发展程度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律师是当事人维护合法利益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律师代表着当事人"天赋"的权力,给律师权利就是将权力交给公民。保障律师执法的合法权利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要求。一、新《律师法》对我国律师执业权利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依法行政中的权、责、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艳红 《前沿》2008,(11):112-116
新时期,我国依法行政取得很大进展,然而政府权力仍然过分集中,权责脱节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从依法行政中三个重要要素——行政权力、公民权利和行政责任入手,对通过加强立法,突出和强化政府责任,保障并赋予公民参与权利等机制监督和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伍皓 《传承》2012,(1):24-24
在新技术不断更新的21世纪,微博逐渐成为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微博问政无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政务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12.
付文茂 《人民论坛》2014,(7):250-252
美国的宪政体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的“收银机”机制,有效地维护美国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机制为我国改革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从建立权力运行的阳光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和申诉机制、强化权力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代议制的普遍缺陷表现为:“精英民主”下的人民主权异化、公民政治冷漠、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我国代议制民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自身也出现了畸变.代议机构的行政化、政府腐败、公民缺乏政治协商精神,以网络为媒介的新的民主形式的兴起,有望在代议机构、政府以及公民政治参与层面创新原有的代议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代议制的普遍缺陷表现为:"精英民主"下的人民主权异化、公民政治冷漠、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我国代议制民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自身也出现了畸变。代议机构的行政化、政府腐败、公民缺乏政治协商精神,以网络为媒介的新的民主形式的兴起,有望在代议机构、政府以及公民政治参与层面创新原有的代议制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宪政体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的"收银机"机制,有效地维护美国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机制为我国改革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从建立权力运行的阳光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和申诉机制、强化权力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童中贤 《桂海论丛》2003,19(3):14-16
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 ,具有人民性。与人民性对立的国家权力是其对自身本质的异化。不同的社会形态 ,国家权力的人民性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当然 ,完全一点表现都没有或完全百分之百地表现也是不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 ,人民的力量必须足以约束国家权力 ,使国家权力沿着服务人民权利 ,维护、促进而不是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有时事观察家指出,2010年是微博发展的元年。而2011年,微博更成为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从下跪说起     
丁爱萍 《人大研究》2003,(12):21-21
在古典小说及电影电视剧中 ,下跪不是一种鲜见的场景。归纳起来 ,一种是缘于礼俗 ,君臣等尊卑之间的跪礼 ;二是小民求助官老爷喊冤鸣屈 ,通过下跪期望良心发现 ,伸张正义 ,重见天日。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 ,许多下跪弊俗渐渐一去不复返了 ,至今日 ,虽然没有销声匿迹 ,即便偶有发生 ,极有可能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前不久 ,《家庭》、《南方周末》披露了一桩耸人听闻的新闻 ,湖南一名叫段英的 12岁女童 ,正是不谙世事安坐学堂的年龄 ,被辗转卖到岳阳火车站廖家坡淫窝里 ,短短 3个月时间 ,竟遭受 75 0余人蹂躏和强暴 ,身染多种性病。当其父亲…  相似文献   

19.
继辽宁庄河市政府门前“千人下跪”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之后不久,政府门前下跪的场景在广东化州市再次上演。集体“下跪”现象是群众失去尊严的无奈之举,是当前比较极端的集体上访事件。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件?对此问题,探究事情真相,追究主要干部的责任仅是权宜之计。要杜绝类似现象再度砚出,用好人,管好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权力产生于权利并由权利而形成.权力是为了维护权利而确立和运行的.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由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决定的。政府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民主共和国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人民在以法律的形式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为政府职责的同时.也赋予了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实际能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要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就一定能够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