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934年编选的《1882—1923年西班牙及拉美诗选》一书,用以指称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内部发生的一种逆动。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芬内根的守灵》等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性已经预示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50年代以后,在西欧出现了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而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则出现了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  相似文献   

2.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军德 《求索》2010,(9):219-221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作家出版社为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而推出的一本小说体散文力作。关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诸多评者多有论及。本文从作者对农村广阔天地的"开放"与"叩问"以及作者创作风格的演变,对其探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5.
周山  覃建军 《求索》2010,(7):207-208,26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理论历经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个理论形态。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西方文学批评几次转折,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分析的泥沼,新历史主义则通过"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概念促成了文学批评从释解文本转向观照历史。于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构建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本化与文学虚构性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文本将文学与历史联结起来,这正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于是,通过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考察、并注重文化的话语权研究就可以解决"新历史主义文学何以实现"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纪实文学,目前理论界尚未作出严格的、科学的界定。然而,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它的非虚构性,二是它的涵容面广。因此,新新闻主义小说、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历史文学等,都被称作纪实文学。本文拟对纪实文学热中一般读者的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期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略抒己见。 所谓社会心理,按照莫斯科大学P·M·安德列耶娃教授《社会心理学》的说法,“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意识水平,这是个别社会集团首先是阶级的特性。”维戈茨基则用普列汉  相似文献   

7.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克勇 《前沿》2010,(9):198-200
考察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中的中国艺术因素,挖掘其在古典诗词化用以及意象性思维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格",另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有关的丰富的文化症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心所在,鲜明的南国风情和密集的民国故事叙事既与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症候相关,也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国风格"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1.
韦涅.叶罗费耶夫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开山作,同时,它还是探究苏联"回归文学"、"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典型案例。当下,学界对该小说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作品意义的动态生成中相遇。在小说研究的前后两个时期中,两个同名的韦涅奇卡、小说的后现代性、以及作者和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每一个细胞都为这部曾被慢待了的小说添砖加瓦——因为它孕育、催生了一批人,他们确认:"我们都出自彼图什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5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当代诗选》在西班牙出版。这是一次中国和西班牙两国诗人的友好聚会。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昊苏担任招待会的主持人,他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分期及命名问题——以1912年—1949年文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广莉 《求索》2011,(1):204-205,182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区的中国文学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如"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文学"等,对其予以纵深挖掘,前述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存在各种缺陷,从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把握并结合命名学原理,用中华民国时期文学史(简称为"民国文学史")来命名1912—1949年文学有其合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已经来临。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身处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我们不得不客观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波,并作出理智的应对措施。后现代思潮的产生有它的缘起和理由,也有它存在和辐射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杨增宏  曹德和 《求索》2011,(6):205-206,185
意识流小说是一个"原型范畴",它有自己最为重要的"属性",即描写人的非逻辑性意识流动、使用内心独白的叙述策略和适度变异的语言特色。基于"原型范畴化"考虑,本文以"属性"为着力点,进一步探究意识流小说的界定,发现意识流小说存在着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意识流小说和非意识流小说之间存在着中介现象,因此意识流小说界定需要"非此即彼"的观念,也需要"亦此亦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生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关系是文论界长期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孰重孰轻,生活真实对文学真实有何意义,文学真实该如何表现生活真实等问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2 0世纪末叶中国文坛出现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以其极端的姿态对现存真实观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活是否具有真实性,文学是否需要真实性等问题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生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关系。首先有必要给“真实”的含义作一个相对界定。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总以它自身的存在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小菠 《求索》2008,(10):173-175
先锋小说的再叙事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倾向。它抛开了旧有叙事成规,提出了一套异于前人的叙事话语。再叙事的涵义从话语范畴扩大到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自然、人、死亡、宗教、价值尺度等重大问题通过再叙事也发生了移位。  相似文献   

19.
李谊  周蕾 《求索》2013,(7):167-169
作为拉美"文学爆炸"运动的主将之一,科塔萨尔影响了整整一代欧洲和美洲的读者。科塔萨尔是擅长制造某种小说结构的大师,在他的小说中,智力体验与幻想体验是融合在一起的。幻想本没有边界,但在幻想世界中,总有现实的根基。科塔萨尔用一种扭曲的角度看到现实中的事物。他习惯性在小说中制造某种距离,加大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制造某种陌生化。科塔萨尔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游离于真实与化身、相关与相离之间,形式上竭尽自由之能事,读者在体验到文本的虚构性、消解性、开放性的同时,亲自化身为文本中的对象,"读者涅槃"的主题播散于文本内外。深入对科塔萨尔文学研究无疑是另一种文化大餐,在科塔萨尔文学中许多堪称奇情的真实人生的冷暖味道与体会,为我们引进稀罕的、新奇的文学养分,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对科塔萨尔文学让我们能享受这无穷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