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蕾蕾  董贵成 《求索》2013,(11):129-131
中国左翼文学的主体性兼容主要是指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坚持批评家之间思想的互相映照,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良性互动。这种映照与互动让思想冲突呈交错式发展态势,让情感冲撞成为两个主体共同的生命体验。在这种情势下,左翼文学的表达呈现出圆融性发展态势,将五四文学"书面上的‘白话’"转变为左翼文学"口头上的‘白话’",更加切近群众的阅读水平,呈现出"葱绿配桃红"的参差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2.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3.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分期及命名问题——以1912年—1949年文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广莉 《求索》2011,(1):204-205,182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区的中国文学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如"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文学"等,对其予以纵深挖掘,前述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存在各种缺陷,从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把握并结合命名学原理,用中华民国时期文学史(简称为"民国文学史")来命名1912—1949年文学有其合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李新亮 《前沿》2013,(8):143-144
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基于事实,但历史想象是"有规约"的想象,不同于文学虚构。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分层"、明确了各层的主要的目标和"引入"人类学的观点,以他者的眼光去建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想象不会越界成为文学的虚构。  相似文献   

7.
李秋菊 《求索》2010,(12):212-214
尽管拥有"新媒体文学"、"新世纪文学"的新型态,但网络文学彰显着俗文学的基本品格。特殊的生长平台、媒介和主体,造就了网络文学锐利的精神特质,当它行进在"文学的野路子"上与后现代语境中文学非文学的种种因素邂逅时,其锐利品质作为最基本的内在动因促成一些文学观念发生蜕变,为中国文学催生出新型意义生产机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周和军  曹艳春 《前沿》2010,(5):177-179
本文认为在中国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与西方"自由联想"相通的艺术手法——"兴",并对这一文学实践进行了初步追溯,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兴"与"自由联想"具有概念内涵的相似性、发生机制的一致性和表现内容的相通性,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学的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9.
彭文忠 《求索》2010,(6):202-203,64
启蒙叙事下的"自在民间"、祛魅时代的"巫楚世界"和现代文明之外的"世外桃源"等湖湘文化空间独有的文学现代性体验和思考,是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丰富和扩拓。  相似文献   

10.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1.
孙董霞 《求索》2013,(3):135-137,223
赋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关于赋体的特征,历来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刘勰对赋的界定可以说最为全面,也最接近赋的本质。但刘勰的界定无意中将其外延缩小,为后世人们对赋文学基本特征的认定设置了障碍。本文在分析了历代学者对"赋"文学特征的讨论之后,结合后世赋文学的发展演变情况,认为"铺排"是赋最为稳定和持久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所有赋文学的共性,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赋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罗富明 《求索》2013,(4):153-155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跨文明研究的一个重方面。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认为同一文明圈中的文学具有可比性,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则持怀疑的立场。这样看来,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则缺乏必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解决异质文化之间比较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才能通过"跨越"和"沟通"实现中西文学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传统研究框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其理论方法囿于求同性的窠臼,而对变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明文学研究的背景下,文学的可比性内涵应该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15.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谢美清  应颖 《求索》2010,(6):209-211
文学本质上都是虚构的,写实文学却不断地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原因在于写实文学是以接近现实的方式表现人与现实的正常关系,受众可以借助写实文学还原现实。而这个过程往往被感性的读者当成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于是,写实文学也被当成是建构真理的某种方式。以"建构真理"的者自居正是写实文学隐藏虚构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客观叙述,线性叙事和情境再现的表达方式是写实文学"建构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揭示写实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斌 《求索》2010,(7):181-183
"古乐"之论即为儒家继承上古雅乐,使乐具有"先王之治"、"教化之功"之理论,"乐"的标准在于合乎上古律吕。"古乐"之论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为标榜自身的"正统"地位而采用的官方乐论,历代王朝往往根据这一理论来组织"礼乐"教化。"古乐"之论作为明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贯穿明朝始终。但是,明代保守文人长期排斥属于"俗乐"、"今乐"范畴的曲体文学以及戏曲活动,使曲处于一个被压制的状态。然在"古乐"之论崇正、复古取向的影响下,明代曲论向"古乐"之论趋近,明人将曲与"古乐"的关系定位为传承关系,以《诗经》为曲体文学的源流,提高了曲在文学上的地位,从而弱化了"古乐"之论对曲学的钳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爱莲 《前沿》2012,(6):163-164
由于"80后"文学作者群的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他们的文学文本中不约而同地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表达。由于消费文化的盛行和自由多元的创作理念的影响,"80后"文学文本不刻意追求艺术的创新,只注重文学的消费,因此,文学表现为结构模式、主题表达和情景设置上的类型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于文夫  代安楠 《求索》2013,(1):156-158
莫言是中国百年诺贝尔奖的圆梦者。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强调: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此,本文探讨了魔幻现实主义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讨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文学的促动和激励,并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中西方不同文化角度进行了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