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周乐艺教育的人文性考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立文  张译文 《求索》2011,(4):235-237
西周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夏、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分化后形成的等级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周礼乐制度下的乐艺教育体现了重视人内在身心的协调发展,用"乐"调和人的心理,主张"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之特质。提倡"游于艺,成于乐",由技入道达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道"的追求,获得乐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本文拟从乐艺教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对西周乐艺教育中的人文性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获得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强 《求索》2010,(5):228-231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内在本质、发展趋势和消亡途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资两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创新理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这一政策超越了劳资矛盾与冲突的"扩大论",提出了"调节论";超越了劳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对抗论",提出了"合作论";超越了劳资问题根本解决的"暴力革命论",提出了"和平改造论"。  相似文献   

4.
李建光 《前沿》2010,(14):17-20
《太平经》神仙修炼论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以其道论为统领,广泛吸收儒、法、墨、方技、阴阳等家的思想,形成了修神与修形、治身与治国、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综合性、务实性与理性的理论与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5.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6.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7.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首先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七大关系中提出了与苏联不同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其他三大关系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遗憾的是,毛泽东后来严重背离了《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逐渐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正确的宝贵思想被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李建光 《前沿》2010,(20):14-17
《淮南子》的神仙修炼理论是一种以老子道论为统领,既突出精神修炼,又注意形体修炼的基础作用,既重个人修炼,又致力于社会治理以达到促进个人修炼效益的、综合性的理性与务实性的神仙修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要想真正使公司董事等高管积极实施"利他权",在我国不仅要树立和普及"公司利他权"之"价值理念";在《公司法》方面还应明确规定"公司利他权"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条款"、"抽象性目的条款"、"一般权利和具体权利",更应明确规定董事等公司高管之"商业判断规则";再者,还应不断完善相关"公司利他权"方面之其他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及行为,并辅之以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13.
周中兴 《求索》2010,(8):134-136
庄子面对世间种种人世差别,提出"齐物"与"因乎天理"的处世哲学,对个人精神价值的实现提出"才全而德不形"的道德论说,意欲促使世人破除外形残全之观念,注重自身内在之德性。《德充符》为《庄子》内七篇之第五篇。庄子于其中刻意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其与正常人的对话来逐步彰显主旨,通过对形之好残、才之全缺、德之显隐三概念对比,提出德失则形无所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才全而德不形等观念,进一步展示了其"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博大境界,彰显了庄子哲学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15.
一Bullshit,英语里的一句粗话。有人译为"牛屎",有人译为"放屁",有人译为"捣浆糊",有人则译为"扯淡"。"牛屎"、"放屁",得其形而未传其神;"捣浆糊"虽得其神,却有地域的局限;还是"扯淡"既传神且为国人普遍理解,虽然若要硬译,并不契合。所以,看到普林斯顿大学哈里·法兰克福教授的《On Bullshit》被译为《论扯淡》时,不由莞尔,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  相似文献   

16.
李红革 《求索》2011,(7):98-100
马克思主义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原理的思想集成包括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批判性、革命性原理;继承性、发展性原理;具体的、矛盾分析的原理;人类历史发展动力论原理以及矛盾斗争性、同一性原理六个方面。六条原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撐,构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群集",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还是诠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学贯中西、识见超卓,在他的《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在征文考献的娓娓谈论中,随处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阐释之循环”就是其中一例。其“阐释之循环”论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扼要分析了这种理论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20.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