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稳定与和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稳定是和谐的反映和表现,稳定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是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的社会基础,稳定是暂时和不牢固的,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辉 《思想战线》2005,31(6):1-6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三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唐昊  刘艺 《湖湘论坛》2011,(4):66-70
现代社会中复合型政治稳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内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良性互动。这不但需要一个民主、法治的政府权威;也需要一个以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社会的分散性政治力量、化解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在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的缺位却对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框架内如何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以达致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说“稳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稳定,是指社会稳定,即政治稳定。具体地讲,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用非法手段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的政治行为,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显而易见,稳定是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的,互动的,协调的默契。  相似文献   

5.
政治稳定视野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制转轨时期 ,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 ,特别是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机制的有效运作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梳理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现代和谐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稳定观的简要分析,深刻理解和谐与稳定的内涵及联系,明确稳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树立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稳定观,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7,(6):95-95
殷鹏在201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社会和谐稳定与阶层固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稳定是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各类事务处理公正有效的社会状态。阶层固化则是指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很难发生变动,特别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不畅,因而它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社会流动性。只有社会流动性低,才表明存在阶层固化问题,社会缺乏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和谐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也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而,充分认清高职院校和谐稳定形势,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和谐稳定内涵,严格落实高职院校和谐稳定责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而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向来高度重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村社会稳定思想。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社会稳定思想,探究影响新时期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及对策,对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小毛 《求索》2015,(2):4-8
妥协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行为,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充分肯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广为运用,演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性精神。社会稳定是人类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表现为政权、制度和秩序的连续性。社会稳定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这种社会能不能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秩序,能不能通过内部的调节适应外界的变化,使社会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不断地吸纳外界的能量,释放内部的压力,力求社会运行处在良性状态,而妥协在化解矛盾、增强共识,促进有序参与、避免参与过度以及实现双赢、避免无谓牺牲等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妥协对社会稳定质量的提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妥协成为提升社会稳定质量的有效机制,应该予以肯定和弘扬,更需要提倡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牟昱苍 《前沿》2010,(24):84-86
加强民族地区稳定,对于构建和谐青海,促进青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省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使促进民族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提出了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胡海情 《前沿》2012,(19):21-23
当今我国社会总体状况平稳,但风险增多,尤其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民族高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想要探讨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要对影响当今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从组织环境、交互环境和关联环境三个层次及其包含的十二个具体因素的分析能使我们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有所掌控.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所以新形势下,要求我们要发挥政协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积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有序发展。要利用好政协具有反映民意、建言献策,发扬民主、监督有力的优势,积极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促进社会平稳发展。要发挥政协具有聚集人才、集中民智的优势,积极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协当中  相似文献   

14.
“义乌公安经验”的核心是义乌公安在社会治安中准确地把握了对于“稳定观”的理解。所谓科学的稳定观,就是以人为本,把和谐看作是最高层次的稳定。而义乌公安提出的一些理念及其做法,就是达成和谐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就要对“稳定”与“和谐”之间的区别和统一做出恰当的解释。“义乌公安经验”充分体现了义乌公安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林红 《桂海论丛》2003,19(4):32-34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通过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推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 ;提高对社会新兴力量的容纳度 ;强化表达和综合多元化利益要求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努力 ,中国政党制度可以不断完善其政治稳定的功能 ,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许勇 《前沿》2011,(16)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已经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与民族关系,但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形势依然严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组织势力仍采取各种形式,制造分裂舆论及恐怖活动,以破坏社会安定,个别地方还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打砸抢或群体性事件。因此,研究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这一问题在当前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社会稳定研究是"三农"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既有研究为基础,分析学者们在农村稳定形势变迁,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政府的农村稳定观、维稳思路以及维稳方式,农村社会维稳的完善对策等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文章认为,现时农村社会矛盾实质上是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有的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但缺乏法学的研究视角是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一大不足。法律机制作为规范人们行为和定纷止争的调节器,应该在农民表达诉求、调解利益冲突中发挥核心作用。后续研究应该在关注农村社会稳定现状的基础上,反思现有的维稳方式和维稳思维,探讨农村依法维稳的主要障碍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建立衡量社会和谐发展进程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已成为解决社会稳定、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对社会稳定指数体系构建的原则、社会稳定度指数的构成内容、社会稳定指数的监测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同时重视经济指标、政治指标、更新指标、软硬兼用、综合考量、客观公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安派出所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通过树立高度敏感的政治稳定观、主动负责的社会稳定观、以"我"为主的治安稳定观,为社会实现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视角看社会稳定法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前沿》2008,(10):97-100
人的因素是社会稳定状态的基础,也是法律效力作用的基本对象。抓住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社会稳定法律建设便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思路。社会稳定法律建设的推进,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给个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和公共环境,以权利的平等授予和保障以及国家职责的配置,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培育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价值的完整实现,最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确立起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