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朱静 《前沿》2003,(5):18-2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理论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老子关于人生哲学方面的论述 ,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本文仅就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塑造及其现实意义方面阐发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3.
谢光华  王贤 《求索》2013,(11):111-113
道德敏感性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从道德伦理角度考察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考虑代理人具备道德敏感性时,偷懒将为其带来的负效用。将代理人道德敏感性因素纳入代理人效用,考察代理人"自律性道德因素"对代理人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解决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寻求新的途径。提高经理人职业操守,特别是加强高风险行业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德经商,将减轻职业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改善传统激励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洁涵  卢志民 《求索》2011,(2):121-123
纵观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研究的现存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研究虽已有较大拓展,但大都停留在对老子管理思想内容的简单归类和重新编排上,体系性研究缺乏。现有文献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本质一般都概括为"柔性管理"、"水性管理"、"朴治管理"和"道治管理"等,而基于"母亲管理"概念统摄下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基于此,本文将对老子管理思想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老子管理思想体系。我们的研究认为,老子管理思想体系基本上由管理之"道"、管理之"德"与管理之"治"三部分组成,其目标就是达成"无为而治"的管理效果。文章最后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意义做出了适当阐述。  相似文献   

5.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6.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家。他著述甚广,思想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关于他的法律思想更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律思想上,陆游主张废除凌迟之刑,限制宦官养子以及严禁"妖幻邪人"和妖教。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仁政"和"忠君"观念构成了陆游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蔚  宁华 《求索》2010,(7):126-127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门领袖、医学家,在其代表著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中,对个体应该如何"体道修心"进行了理论阐发,提出个体应当重视采用"窒欲"、"积和"等修养方法,秉承"养身促育德",把品德完善与身心健康密切联系,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本源问题,是伦理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为了探寻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周公、老子、孔子和孟子等都作出了自己的巨大努力。首先周公提出了天德观、然后老子提出了道德观、接着孔子提出了情德观,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性德观;从而最终从天德观发展到人德观,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思想界认知道德本源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肖述剑 《求索》2013,(7):116-118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瑰宝,"礼义廉耻"注重二元结构的道德与哲学内涵,更容易让个体道德与社会公德实现互动,当"礼义廉耻"内在二元结构互动良好时,国家统治就会稳定;反之,国家就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境地。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礼义廉耻"的哲学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借鉴作用,学者在研究该哲学思想体系时,必须注重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其内容的表现形式与内在逻辑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客观立场,准确分析"礼义廉耻"哲学思想的实质,正确运用到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实践之中,最终实现"以德治国"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武灿营 《前沿》2014,(17):72-73
"不可则止"是孔子在创立儒家思想体系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意思是见到君主、父母、朋友将行不义之时,要勇于劝阻,劝阻得不到成效,就要停止。"不可则止"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小洁 《人民论坛》2013,(8):142-144
法律的内在道德被公认为是美国法学家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精义所在,应当从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法律内在道德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多方面条件;法律内在道德的展开有其独特的理论进路与学术内涵;有关法律内在道德的论战,丰富并发展了论战双方的思想体系,为法理学知识的增进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海荣 《前沿》2013,(8):56-57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其个人成就中最被称道的就是他在北大任校长时期开创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思想,由此不难看出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底蕴。基于此,笔者试就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系中的个人道德修为为论述的着眼点,通过对其在个人自我道德修为的价值理念进行论述,旨在为深入研究蔡元培德育思想以及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价值观做些有益的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17.
崔郁 《中国妇运》2014,(11):7-12
今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办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办公厅(室)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做好办公厅(室)工作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即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五个坚持"不仅对中央办公厅,而且对各级各部门办公厅(室),对各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远靖 《前沿》2010,(16):49-51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道德的方向,这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孔子之"仁",有效建构合理的仁学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呢?这是本文探讨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一句话。老子的年代距今已十分久远,但实践证明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近半个世纪前,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该理论的提出是受到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仁而不以为仁--论老子仁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梓根  张松辉 《求索》2007,(6):214-216
一般认为,老子反对仁。我们认为老子实质上并不反对仁,并且相对孔孟提倡的仁而言,老子提倡的仁境界更高,更理想化。老子要求仁发自本真,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具有任何强迫或虚伪的成分。这与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原则是一致的。郭店简本《老子》关于仁的表述值得注意,但我们认为研究老子的思想当以通行本《老子》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