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袁泽民  莫瑞丽 《求索》2013,(5):175-177,73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往往遭受到婚恋和家庭的排斥。这种微观情境的社会排斥给他们回归社会带来巨大的阻碍,很容易导致其回归社会失败。文章通过归纳和分析他们在婚恋、家庭遭受社会排斥的现状及原因.展现出他们回归社会的艰辛之路,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释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释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研究的内容方式或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同。本文把监狱服刑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联系起来,分析狱内狱外生活状况问题对刑释人员再社会化的影响。重点就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寻求问题进行探讨,以消除“监狱一社会”二元模式带来的消极后果。关注刑释人员的生活状况,解决其实际困难,促使其向合格的守法公民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减少短刑犯回归社会存在的社会排斥问题,可以采取做好监狱与社会司法行政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工作,强化短刑犯狱内和刑释后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完善刑释人员安帮制度,加大教育跟踪力度、加强宣传获得社会支持等措施,促使其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中国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航程中稳步前进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保障作为正常社会不可或缺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但仍然有许多人将社会保障看作国家的赐予 ,一种“福利” ,而不是作为现代社会一国公民所具有的“天赋权利”。而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 ,则充满了更多的质疑和排斥。除去认为国家财力根本没有达到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保障 ,现在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只是超越中国现在发展阶段的空想 ,并且只会耗尽国家的宝贵财力却于事无补外 ,很多的人认为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和农村世代相传的家庭养老的传统可以使得他们至少在现阶段不必享受社…  相似文献   

5.
张兵 《公安研究》2005,(9):43-47
有效预防、控制、打击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主动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分析当前刑释人员现状和公安机关管控方法日益凸显出的不适应出发,探索建立了管控刑释人员的“互助协作、信息沟通、分层管控、帮教关爱”的工作新机制,力争将刑释人员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刑满释放人员是兼具弱势性与风险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加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安置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体现人文理念的现代社会之必然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刑释安置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考究刑释安置工作的历史并分析其现状,感觉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以实现,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虽然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但起步很晚,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自保和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急需解决。面对新的选择,农村的社会保障必须在运作机制、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金柱 《人权》2002,(6):41-42
近几年,由于赤峰地区连续受灾和企业破产,失业人员的增加,部分罪犯家庭特别困难,他们有的刑释后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有的无依无靠,是“三无”对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描述,从经济融入、交往融入、心理融入三个层面对刑释人员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刑释人员实现社会融入的多维路径。从经济融入来讲,应逐步实现从生存到生活;就交往融入而言,应实现关系的移植和关系的重构;心理融入方面,应关注自我认同到他者认同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视野下,围绕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目标,研究构思技能语训重点。建立相应的就业服务机制,是监狱提高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技能培训让即将刑释人员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其返回社会后的成功就业、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当努力提高监狱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其就业期盼与社会用工岗位需求相一致,所学技能与社会劳动需求相一致,就业服务方式与促进顺利回归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是保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权的客观需求,是在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通过激发培训动机、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改造质量与实现刑释回归人员的基本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刑罚目的为目标,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现代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15,(7):64
2015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京发布经过专家学者们评选出来的2014年度国际社会保障十大事件。国际劳工组织发布关于社会保障的两个报告2014年6月3日,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发布《2014全球社会保护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27%的人口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呼吁各国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14年12月1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10年至2015年全球社会保障政策趋势》报告,指出部分采取紧缩社会公共开支的国家遇到了贫困和社会排斥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立为  鲁建  鲁嘉微 《人权》2010,(2):24-26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一个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监狱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能否顺利回归社会,这不仅是本人和其家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大问题。近年来,山东省监狱系统提出“着力提高服刑人员生存发展素质”,并围绕这一核心在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劳动就业素质、现代文明素质等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取得成效,全省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侯东德 《传承》2011,(6):69-69
建立以养老权为核心的养老法律体系一般来说,养老权是公民在年老时要求家庭和子女提供赡养与扶助,以及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基本养老社会保障的权利。从权利的属性而言,首先,养老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权利  相似文献   

15.
侯东德 《传承》2011,(16):69
建立以养老权为核心的养老法律体系一般来说,养老权是公民在年老时要求家庭和子女提供赡养与扶助,以及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基本养老社会保障的权利。从权利的属性而言,首先,养老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权利  相似文献   

16.
钟莹 《广东民政》2010,(11):45-46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技巧为罪犯(或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判决前、监禁处遇或社会处遇以及刑释之后,提供专业服务以消除罪犯的犯罪心理、修正其行为模式,完成其再社会化。协助其重返社会生活的一种职业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搭建社会保障平台,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救助平台。在落实低保制度时,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细化和量化家庭困难系数,适度提高城市“三无”人员的救助标准;对重残人、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症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单亲家庭、多胞胎家庭适当调整,确保困难程度大的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对低收入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在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出现明显下降时,启动临时救助预案。积极研究探索特困学生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扶助措施,帮助低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刑释人员是特殊人群,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服务,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9.
许小玲  魏荣 《前沿》2012,(11):123-127
文章全面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分析范式及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本土化研究的进程、内容和特点,发现国内运用社会排斥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弱势群体,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及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涉及政治权力的不多,被排斥的原因有诸多共同点,即集中于制度性因素。因此,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把制度性不足和弱势群体自身的弱势结合建构了一个社会排斥在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推进社会排斥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1.1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一词,又译为社会安全,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中,1938年又出现在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罗斯福、丘吉尔在《大西洋宪章》宣言中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随后这一概念为西方国家所接受,并被国际劳工组织所采纳。国际劳工组织于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正式使用社会保障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提供的医疗保险以及有子女家庭的补贴;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德国是最早由国家举办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国家,社会保障遵循的是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本身必须有动机保护自己防备生活的风险,换言之,社会保障的作用是在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支持个人,而个人本身必须有动机保护自己防备生活的风险;在英国,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的服务(如免费医疗、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我国是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使用“社会保障”一词,《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指出:“社会保障是由一整套完整的保险和福利项目构成的并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