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新亮 《前沿》2013,(8):143-144
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基于事实,但历史想象是"有规约"的想象,不同于文学虚构。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分层"、明确了各层的主要的目标和"引入"人类学的观点,以他者的眼光去建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想象不会越界成为文学的虚构。  相似文献   

2.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话语在成为话语之前有一个语用过程,而研究文学话语的语用特性就是研究其语用过程的独特性。包括文学话语在内的一切话语都有共同的语用目的--“指涉意义”,而文学话语的语用特性则在于“以审美的方式指涉意义”,或者说,在于指义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文学话语不像非文学话语那样直接,而是间接地指涉意义,即采用种种语用手段在话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设置某种“间隔”,从而造成一种语义含混的审美效果。其中最重要的语用手段就是“以虚构模拟现实”。文学话语以其创构的虚拟世界激发起读者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又反过来改变旧现实和创建新现实。  相似文献   

4.
章罗生 《求索》2008,(4):162-164
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或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革新文学观念,尤其是要革新文学史观,改变传统的文学史布局结构、分类方式与编写方法,给纪实文学以应有的规格和地位。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认识“大文学”、“严肃文学”、“纪实文学”这三个种属不同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如三套圈环,既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即:“大文学”中包括“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中包括“纪实文学”与部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中包括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等。其次,要正视目前“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5.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谈乐炎 《小康》2010,(3):38-40
很多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有人故意投毒;以自由恋爱闻名的"小二黑"是因"乱搞男女关系"而死;当年救助"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另有其人;"周扒皮半夜鸡叫"只是文学虚构……很多文学作品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7.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8.
对于文学之"真"的创作追求,写实叙事小说以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为目标,抒情小说则以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为己任.本文从抒情小说自诞生起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和作家创作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抒情小说在内容和视角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写实小说的一种真实性,并指出抒情小说内容上对"真自我"、"真性情"的抒写和叙事上所采用的"回忆"视角,不仅是形成抒情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创作主体建构抒情小说文学价值的独特、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10.
贺利 《前沿》2004,(7):182-184
在 8 0年代中后期 ,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实” ,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它不屑于相信生活中已有崇高 ,以写真为主要特征 ,把文学的视点下移 ,把视野拓展到普通人的现实中去 ,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艺术精神 ,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创作 ,开创了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思维模式的建构和反叛●沈敦忠文学思维模式是指创作主体在文学活动过程中所拥有和运用的一套将客观生活艺术化的整合法则。本文将重点探讨文学思维模式形成的方式以及模式建构和反叛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此呼唤一种自觉的模式意识。一文学思维模式的建构人...  相似文献   

12.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14.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15.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6.
刘世文 《求索》2010,(1):174-176
当代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与传统的文学生产和阅读方式不同的新特点。无论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取向,还是文学文本的审关特征乃至审美范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代文学被建构的过程中,出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在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考察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和研究当代文学活动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黄林林 《求索》2013,(4):168-170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学在美国如此兴盛,这与美国文化密切相关。恐怖主义的凶残为9·11文学提供了材质,却并不能决定它的兴盛。从根本上来看,9·11文学的兴盛,是与美国的社会心理需和读者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就9·11文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接受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原始心态与先秦复仇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仇是人类天性所转化的永恒情愫之一。历久长存的深在情结乃是原始氏族复仇积留而成。有限的史料决定了在本文题目下探讨复仇只能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此时建构的中国复仇文化、文学主题及相关的思维方式,给予后世以不可低估的原型辐射作用。由于这时文学尚未脱离经史而独立,本文只能从史书、子书里找出复仇文学因子,从中发现原始心态基因。尽管尚有许多现实复仇的  相似文献   

19.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义上,作为区别族群的依据,少数民族形象是与现代性相对照的各种传统性的标志。基于仡佬族作家关于本地区的机能文化区域的表述,在此探讨了仡佬族民族形象的建构路径、约束因素与文化调适。认为借助文学虚构等手段,建构起少数族裔民间文化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