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广东省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日趋紧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为广东省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东盟次区域合作是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盟区域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广东可以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对港澳台经贸优势以及侨乡优势,创新机制,积极参与东盟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背靠中国大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西南五省六方联盟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海陆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纵横》2014,(8):80-80
《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 《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沿边开发开放,学术研究动态,在东南亚经历的访谈和回忆录,中国与世界等文章。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纵横》2014,(3):F0003-F0003
正《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  相似文献   

5.
正《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沿边开发开放,学术研究动态,在东南亚经历的访谈和回忆录,中国与世界等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吴崇伯 《东南亚》2005,(1):27-32
近几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已入佳境,中国与东盟在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的同时,双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也得到了拓展,东盟国家已经是中国重要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市场。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总金额达到249.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0.5亿美元。①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既可以输出劳务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又可以带动设备和材料的出口,因而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一、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现状与特点海岛五国: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是中国海外第…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过去、现在与将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东盟十国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商贸关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广泛、密切的经济贸易合作却是近10年的事。国际经济合作通常离不开国际政治大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很难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各方也难以产生经济合作的需求。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  相似文献   

9.
次区域合作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越南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有海陆相连的国家,区位优势独特.因此,越南将在中国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上,越南已经在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西要加强与越南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的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纵横》2012,(11):82
《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学术研究动态,在东南亚经历的访谈和回忆录,中国与世界等文章。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东盟对缅甸政策的变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盟吸纳缅甸入盟后,对缅甸奉行“建设性接触”政策,反对联合国安理会介入缅甸问题,一度成为缅甸抵御西方压力的主要屏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缅甸国内的一些原因,使东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来自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东盟一些成员国对缅甸问题有不同意见,要求东盟调整对缅政策的呼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2019年6月,第34届东盟峰会发表了《东盟印太展望》,阐明了东盟关于地区合作的新主张。东盟正在改变以往模糊合作范围的地理概念,将其界定为依然相当模糊但大幅扩展的印太地区,反映出东盟对加强更广范围的地区合作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尽管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和保留意见,但东盟在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努力避免在大国博弈中被边缘化,尽力维护和增强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东盟印太展望》的发布可谓是东盟的自保止损之道,体现出东盟各国深重的忧患意识。然而,此文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东盟受美日澳法等"印太战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东盟未来需要有更加符合促进地区共同利益的精神,更能体现东盟的包容性、开放性、合作性,为建设更高质量的东盟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提供更强、更有韧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At its Ninth Summit in October 2003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createan ASEAN Community based upon three pillars: ASEAN EconomicCommunity,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and an ASEAN Socio-CulturalCommunity. A year later ASEAN established the Vientiane ActionProgramme to realise this goal.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communitybuilding is complemented by a vibrant academic debate over whetherASEAN's norms indicate that it is a nascent security communityready to transform itself into a fully-fledged security community.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ASEAN has never been a nascentsecurity community but has instead been a security regime andtherefore its norm compliance does not provide evidence of communitybuilding. If ASEAN is to form a security community then newsocialising norms will need to emerge, which will need to include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regional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in order to bring plurality to ASEAN decision making. Only thenwill the people of ASEAN be able to tak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building process.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December 14, 2005.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July 13, 2006.  相似文献   

14.
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间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东盟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ASEANISIS)是东盟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库。本文以东盟的第二轨道外交智库ASEANISIS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组织成立的过程,探究其在东盟安全外交中的功能与成就,并分析ASEANISIS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应对之道,丰富人们对该机构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为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盟扩大创造了条件。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近年在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深化,这两国出于宗教情感而持反以亲阿的态度,并将其变为东盟意志,无视东盟大多数成员为非伊斯兰国家且与以色列合作良好的事实。这既体现了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现实在东南亚的投影,又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宗教转向”和东盟国家在伊斯兰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以色列实际上已成为东盟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成员国之间的宗教“柏林墙”。欧盟模式应是东盟可资借鉴的方向,东盟制度建设乃至维系存在的基础在于:一是加强东盟制度民主建设,二是东盟机构的“去宗教化”。马来西亚和文莱可以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宗教组织发出其宗教诉求,但东盟绝非在宗教上的合适平台。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has undertaken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the hope of rejuvenating itself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theory of subaltern realism (SR) to examine these initiatives. SR emphasizes that developing world states are weak and internally divided. As such, they formulate reg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ing what is needed to further the state-building process. This paper assesses two of these reforms—the ASEAN Charter and the idea of the ASEAN Community idea—from the SR perspective and concludes that these measures are unlikely to have the desired rejuvenating effect. The ASEAN Charter envisions an ASEAN that is more intrusive than most of its members will tolerate. The ASEAN Community is not supported by a strong ASEAN identity. However,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East Asia creates a political space wherein a unified and motivated ASEAN has the potential to exercis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ASEAN member state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determining how to balance their demands for sovereignty with the real advantages they will gain by supporting ASEAN. SR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before it can offer guidance in evaluating this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8.
At the ninth summi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in October 2003, the organisation's leaders declared their intention of transforming ASEAN into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making the case that ASEAN has functioned as a realist security institution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67,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underpinning the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idea is characterised by significa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laws. First, a number of problems surround the variables—either norms or identity—that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a putative security community among the ASEAN states. Second, critical issues in the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literature include the tautological nature of the arguments and a failure to rule out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Third,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he nascent ASEAN security community has arguably never existed.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在这不惑之年,东盟一面总结成立以来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面出台更为宏伟的计划,对内提速一体化,强化东盟意识,合作步入制度化阶段,对外不断扩大与盟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以构建稳定、繁荣、和谐的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